从身外之物,到胸中一物(下)

作者:林婉蓉

       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身外之物,知道了心法可贵,开始汲汲于练习。不知不觉,又跌入了下一个陷阱。

       很多志工,千里迢迢上山来行禅。行禅其实就是干活,在劳其筋骨中练动心忍性。我第一次去割草,身边热情的志工总会分享如何使对力,记得要观照。后来我被派去割一亩菜,正悠然自得中,讲师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出现在田间,厉声呵道:“在那边摸什么!”我吓一跳,然后讲师大步过来三二下割完了一亩。之后我才知道,那些菜是赶着要送下山去的。

       后来我听说,跟讲师一起上工的时候,讲师从来不会叫人观照,反而只会给人带来更多翻腾的气血,比如骂你——当你偏离了干活的主轴,不见效益。瑞穗姐曾经分享:“不要局限于心头那一点起伏,格局才能大。”我当时心想:“什么,不是要练心法吗?不是要时刻观察入微吗?”后来又听到一句:“讲师曾经说过,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黄庭禅,那就是‘心中有他人吧’。”听得我心头一震。

        再去观察山上的老志工们,总是默默无言。尤其厨房志工(大概我总是喜欢往有好吃的地方瞄),他们总是悄悄进来,然后一番雷厉风行,又悄悄离开,常常来不及跟其他志工说上几句话。一边做饭还要一边收拾,一边上菜还要一边观察,看大家吃得如何,需要添什么,还要补什么。最后等他们脱下围裙,餐桌上往往已不剩什么热菜,人也走得差不多了。每次我吃得十分饱,路过厨房看到他们,心里总是欢喜又惭愧。

       一次晚餐之后,讲师与众人围篝火夜谈。一个年轻的志工,那天结束了长途飞行,傍晚刚到山上,进了厨房就没停过,最后等她终于忙完从厨房钻出来,路过中庭,才刚刚见到了讲师,恭恭敬敬鞠了一躬:“讲师好”。讲师点点头:“你来啦。”

        我本来以为,她终于可以像其他人那样赶紧找个位子坐下来,结果她又像股风一样飘走了——去忙接下来的活。那时,我正在艰难地剥一个烤橙子,心里正叫苦:“为什么有人可以幸运地拿到剥好的橙子,而我自己被烫得笨手笨脚还要被念?”这个像股清风一样的姑娘忽然出现又忽然离开,看得我眼睛都直了——她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看到自己,心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。

       从前一直以为,很多不远千里、费尽周折上山来书院的人,不外乎就是想亲耳听讲师多说两句,多看讲师几眼,或者让讲师多看自己几眼,甚至来论道一番。每个人心里,都有一个“求”——求讲师,或者求认同。

      在这个“都唯恐别人看不见自己”的时代,试问有几人,甘愿无名,从白天默默无闻到黑夜?怕被他人轻慢吗?怕被别人抢功劳吗?怕发现其实没有人在乎你吗?怕被大家遗忘吗?我只知道,至少君子是不怕的。君子不会忘记君子。

       “只要在君子眼中,你做对了,小人心里怎么想,不必去管啦。”这是过去每次初阶课里,我都忽略过去的一句话,这次听到如雷贯耳。才发现,原来过去有多少纠结,其实都是和心里的小人过不去。正是中了孟子说的“义袭”,心头小人,挥舞着龙袍,大呼小叫振振有词。曾经,外面的人一举一动,一个神色,就可以让我的心头激荡不已,而对于身边那些淡如止水的君子却常常视而不见。

       有个年轻朋友曾经问讲师:“总是看不清自己怎么办?”讲师轻描淡写说了一句:“总是看自己干嘛,全部为他人就好了。”全心全意去为他人,说来容易,真的去做到有多难?我忽然看清脚下那个一次次绊倒自己的陷阱——为了认识所谓的自己,掉进很多怪圈,幽抑而无法自拔。如今有机会跳脱出来,发现生而为人原来已是最大的福报,而人之为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为他人,为更多人做一点贡献。一个人再伟大的使命,不过都离不开一颗服务大众的心呀!

       跨过了“自己”这道坎,从自私到了无私,稍能体会到这片刻的人,大概会禁不住感慨:原来光明与黑暗真的只有一线之隔。跨过了“自己”这道坎,看到原来胸中有一物,格去这一物,发现心里原来可以有他人,有万物,有天地。

       格心物,致良知。最大的良知,大概莫过于“诚”。“诚”这一个字,真不简单啊。当人的存心随时与天地同,换句话说,就是能为天地尽孝的心。孟子说:“诚则灵,不诚无物”。我猜,大概“诚”也不是什么奥妙的感觉,也许就像每天吃到嘴里的饭,只是有一天,你吃着吃着忽然笑起来:“嘻嘻,原来青菜萝卜还有这般滋味呢!”

       记得初阶课的开篇提要,讲师就说过:“我只能指引你方向,却无力背你到那里去。”以前好像从来没听过,现在听到特别为之动容。要过自己这一关,最终也只能靠自己。终于开始省思,自己常常在顺境中习惯了依赖,习惯了等待别人先伸出手来,总在美好的幻想中兜兜转转,最后才发现,你真的想走的大道,也只能自己去走。

       任再多不舍,再多担忧,贤人可以为你点亮心灯,为你指明方向,但谁也无能把你带到彼岸。“老天已经把心的权柄完全交给你了。”忍不住低下头,收回纷飞的目光。“那个开启大道的按钮就在你自己身上。”到底在哪里呢?

       中岭山有云瀑。每到那时,站在前庭,看脚下白皑皑一片,错觉像一个水雾笼罩的码头,仿佛停泊着很多历尽了风吹浪打的心灵船只。很多人以为来这里避世,直到一天云消雾散,一切开阔清朗起来——发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船长和舵手,来这里恰恰为了远离虚玄,深入生活。这不是回家的港湾,而是起航的地方。生命之舟,从此往复不息。

声明:

       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,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。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,一同学习进步。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四十期

从身外之物,到胸中一物(上)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