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孝子,从其正命不从其逆命

真正的孝子,从其正命不从其逆命  经典原文:

  陈乾昔寝疾,属其兄弟,而命其子尊已曰:“如我死,则必大为我棺,使吾二婢子夹我。”陈乾昔死,其子曰:“以殉葬,非礼也,况又同棺乎?”弗果杀。

——《礼记·檀弓下》

  张讲师讲解:

  陈乾昔生重病,嘱咐他的哥哥弟弟,然后命令他的儿子尊已说:“如果我死了,你们一定要把我的棺木做得很大,因为我要让我喜欢的两位婢妾躺在我的身边陪葬。”因为他快死了,他的兄弟就答应他了。

  不久陈乾昔死了,他的儿子却没有按遗嘱照做。他的儿子说:“殉葬这个事情,叫活人陪着死人去死,毫无道理,这不合理。”古圣先贤都不允许。何况又要把婢妾与主人放入同一个棺。同棺,妻可以,妾不行。最后他儿子没有依照原先答应父亲的那样将两位漂亮的妾杀死陪葬。

  那这个儿子不是失信了吗?父亲活的时候要求他的兄弟和儿子照做,他的兄弟和儿子都没人敢反抗,因为一反抗,陈乾昔就急了,一下就断气了,这样一来就像被他们害死的一样。所以那时他父亲说什么都答应他,让他宽心。

  父亲真正死后,他的儿子就讲话了,说:“我那时答应父亲,是权宜之计,实际上殉葬是不合理的。况且让妾与父亲同棺,左边一个右边还一个,仿佛父亲非常好淫一般。”所以,他没有杀掉两个妾陪葬。

  我们也许会说这个儿子不符合信用?曾子在《论语》里曾经说过: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人要死的时候说的都是好话,都是对的话。但这个话只说对一半,因为一个人患病,病得有深有浅。他病得浅的时候神还正,讲的话还对,他会把肺腑良言告诉你。可是当人病得很深的时候,头昏气散,非常昏乱。那时所说的是颠倒的话,不可以把那个话给听进去。

  《春秋》里还有一个故事:有个人叫魏颗,他的父亲刚生病时,想到自己快要死了,可那时他父亲神智很清楚,就交代儿子:“我的这个妾,我一辈子最疼爱她,可她年纪还轻,等我死后,你们两兄弟要再找个人把她给嫁了,这样我才会安心。”那时他神志还很清楚,很爱他的妾,就这么说。

  可等到他病得神昏气散、快死的时候,他就胡言乱语,他就叫他儿子来并且又命令他说,他死后到地下很孤单,一定要把他最爱的妾杀了陪葬。魏颗就答应他父亲了。可等父亲死后,弟弟就说,来吧,既然答应了父亲,就杀了这漂亮的妾给父亲陪葬。哥哥说不行不行。弟弟就问:“你不是已经答应父亲了吗?”哥哥说:“当时答应父亲,是因为父亲已经神魂颠倒了,说的话已经颠倒,不能当真。父亲神志清楚的时候说要找个人把这个妾给嫁了,我们要从其正命不要从其逆命啊!”

  这才是儒家的精神。“学而时习之”,时不同,作为就不同。讲信用是针对平常的“时”说的,但在父亲病危时,在他神志不清时讲的昏话一概不能听,因为这些话颠倒了,逆于常理。可以答应他,但千万不要去做。平常父亲精神很好、思绪清楚的时候,讲话对的时候,要不要听?当然要听。所以时不同,作为就不同。这就是理啊!像这个例子,尊已不杀妾陪葬,这叫权变得宜,这叫理。如果要守逆命的信,而去杀生害命,那可就真糟糕了,就是在造孽了。

——整理自张庆祥讲《礼记29-04》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三百七十九期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