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解“膻中”与“黄庭”(四)

作者:张庆祥讲师

  同学问:请问讲师,您曾经说“天君泰然,百体从令”,黄庭就是天君。但《黄帝内经》又说“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”,到这里黄庭又成了臣使之官了。为何黄庭一下子是君,一下子又是臣呢?它是谁的君,又是谁的臣?

  张讲师答:(接289期)就像当你感受到内心的温暖时,那温暖是不是在胸膛?当你感受到你的光明磊落、器宇轩昂时,那感觉是不是在胸膛?不信你摸摸那感觉的所在就知道了。没错,一个人的思考确实是在脑袋作用的,但是你的情感、你内心的感受,究竟是在哪儿发生的呢?去摸摸你的心,你必能发现它就在你的胸膛之中。

  内心这一窍非常重要,因为它是通天彻地的。在我们身体里面有上丹田、中丹田、下丹田,这是人身中的理天、气天、象天,膻中通下丹田,也通上丹田,既通地又通天,它是通天彻地无所不能的。它是我们内心的所在,也是七情的所在,总名为“心”。佛说万法惟心,这句怎么解呢? 心就像一国之君,万法就像一国里所有的人事物,一个国家要安宁也好,要动乱也好,大略是维系在君的身上,这样讲对不对呢?这样讲是可以的,但其实是个方便说。因为君正派了,臣就会跟着正派,君一乱,下面的臣个个都更乱。君自己都贪污了,臣哪里有不贪污的道理呢!反过来说,一群臣再怎么贪污,只要他们的君为人非常清正,时间一久,下面的臣也会被他的正气所感染,变成正派的人,再不然君也会把这类小人一个个换掉,最后一国上下都是优良负责的臣,君臣一正,万民自正,举国皆正了。所以大略地说,一个国家要治要乱,只维系在君王一个人的身上,但这只是方便的说法,同样的,“万法惟心”也是这个意思。

  万法惟心并不是只剩心,不是的。好像说一个国家的治乱只维系在一个君的身上,这是方便说,这样的说法只是为了突显这个君位很重要的意思,而不是说只要君正了就行,其他什么也不用做了,不是的。一个国家之所以设君位,正是为了治万民,因此万民才是目的,万民比君更重要。同理,万法惟心最重要的是万法,而不是心,因为修心是为了启动自身的万法,进而启开成佛之路。因为身中万法正不正,是维系在哪里呢?正是心君正不正的缘故。这个君正不正是如此的重要,所以叫“万法惟心”,但这话不是说只剩下君就够了。

  心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万法,万法在身中是什么呢?本性所产生的各种造化就是万法。往佛的造化,还是往六道轮回的造化,你启开什么造化,就会往哪里去,这个神妙的造化就是自身的万法。万法是被谁影响而产生的呢?是心!所以才叫做万法惟心。

  所以修行不能只讲心,心是为了万法而设的,心是为了启动本性的奇妙造化而设的,心只是一个踏板、一个阶梯。为了登得更高,所以突显它的重要,所以我们说“万法惟心”。但千万不要把万法惟心误以为你死后只剩下心,不是的呀!既然人死后只剩下心识,大家死后都只是心识,大家都是一个样了嘛,不就只是一个意识而已吗?那现在还修什么?最后不都剩下一个心识而已吗?心这一秒可作天堂,下一秒又可作地狱,每个人都如此,那么修不修有什么差别呢?

  万法惟心是要告诉人们,现在你要好好善用你的心,因为你身中的造化正不正,正是维系于心啊!心在哪?黄庭禅的价值就在这里啊!说直指人心,人心是什么?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,性情本一物,静叫性,一动就叫情。这和水一样,静的时候叫水,动的时候改叫流,名称虽不一样,但实同一物。说心情心情,心是统称,包含动静都叫心,心静便不好体会心体,但动的时候你可以体会。当你静坐返观心体感觉不容易的时候,情绪一动就容易体会,动中体会纯熟了,静中也变得容易体会。也就是从“情”入手较容易体会心性,从看见“臣使”,渐渐也能体会“君”的存在。若是这还感觉困难,那么就再退而求其次,从观照肉体上的位置做起,于是就从膻中穴这个位置观照起,于是有了膻中之名。而为了确定这个位置内的观察主角是一个气场,于是有了黄庭之名。确定了它原来是一个可动可静的气场之后,你的觉知慢慢被唤醒了。哦,原来所谓七情一动,所谓喜怒哀乐发动时的感觉,这能量形态是如此的,再进一步感觉到喜怒哀乐未发时的能量形态是如此的,于是我们就有办法慢慢区分出性跟情是什么差异。认清七情后,重点不是让你变成无情的人,而是让你懂得如何把情看得真,用得正,进而扶正你的性。

  所以佛经里空、无、无念等字眼,最后都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毫无七情的人。圣人者,乃是人情之至者,是至情至性的人,而非无情的人。佛经为什么讲无情呢?是说无私情,而不是连慈悲都没有了,如来佛是最慈悲的啊!孔子是最关心天下苍生生死的人啊!怎么会无情?是人情之至者,圣人有情而无私情,故曰无情,非真无也。

  要和古圣人一样,成为一个至情至性的人。这一切要从哪里开始呢?上智下愚入手或有深浅之分,若只点出个位置,好让大家有一个可入手观照的地方,我们就讲“膻中”吧。若要指出它是一个无善无恶、无分别取舍的气场,那就用“黄庭”这个字眼吧。黄就是五色之正中,五气最精纯而不偏不倚者,这就是黄,于位曰“中”,《易经》说“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”,这黄也好中也好,都只住在自己身体里面,往自己胸中直观照去,便是佛陀“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”之教义所在。  

  (完)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九十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