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与养气(二)

张庆祥讲师     

        学生问:那什么是义呢?义与仁有什么不一样呢?义与持志有什么关系呢?

       张讲师答:所有的气节里面”义气”是最能增长浩然之气的。而何谓义呢?这个字真是不容易定义呀!义与仁常并称,其实义就是仁,仁就是义。那么为什么要分成仁义两个字呢?仁是爱人的心,简单的说就是时时存着为人设想、为人谋福的心。这种存心的特质就是心胸的气会有很宽松、温暖的感受,这种气是最益于养生的了。而义就是可以达成「仁」的一切作为,所以义也就是仁。只是从外面所付出的那些合宜的行为来说,叫做义,而从内心来说叫做「仁」。

       既然有仁心的人,内心是为人着想,那么所做出来的事必定是帮助人的、成就人的,所以耐心的助人、成就人,就是义。既然是想要一心助人,自然就会舍弃自己的享受、钱财、时间、甚至舍弃自己的荣辱去帮助人。因此,能舍己为人的也叫义。义既然是为了成就助人的「仁」德,那么,举凡不正当的事、损人损己的事、利益少数人却伤害多数人的事、或短期间看来有益但长时间却会造成伤害的事,这些事纵使打着”助人”的旗号,君子是仍旧认为是有害的,因此不干这些似是而非的事,也叫义。

       虽然你不干这些肤浅有害的事,但别人却一直往这个害人害己的方向前进,这时挺身而出去委言相劝、去大声疾呼,去拨乱反正,也叫义。

       推而言之,虽然你好说歹说,用尽各种柔和的办法不停的去劝,却仍阻止不了伤害的发生,而此时如果你继续走温和路线,事情必然造成很大局面的伤害的话,古人便会卷起袖子,以武力威吓的手段阻止危害漫延。这种情况是用在,各种柔性办法都试过了,但非得用武力解决不可的时候才用之。好比警察拼着命动用武力去抓坏人,或是为国家的存亡不惜牺牲生命上前线去打仗的情况,都是不得不舍弃和平而直接动武才能完成仁义的特殊例子。

       因此,为而了替天下众生谋仁,有时用温和的手段,有时不得不采用以暴制暴的手段,只要终究是达成为助众生谋福、助众生为善、成就众生性命的目标,都算是义。

       所以,古人对义有这样的解释:「义者,仁之用,仁者,义之体。」又说:「义者,变而反于正,逆而同于顺,此古圣人所教之道也。」义正是为了仁,为了成就别人,而其手段有时得舍弃自己的所有、有时得温和耐性、有时得权变,有时不得已而使用一些一反常态、威严、甚至武力的办法,只要目标是维护众生长远的正当益处,而能使伤害化小,这些或文或武的方法,都是古圣人所允许的。

       圣人之所以提倡义,是因为每一位舍己助人的义士,内心都会有非常开阔、刚正、浩然的气时时在长养着。在所有的志节里面,就这个「义」长养正气是最浩然而迅速的了。因此时时怀着仁,行着义,以着义气包着你的心,这个人立起来的志才有可能走得长远。否则立一个志就像风中残烛一般,才立起志来,马上又被一阵风吹灭掉了。

       反过来说,若是你是非不明,满腔热血去帮助别人,但却所帮助的人少而伤害的人多,或是所帮助的短暂而伤害的却更长远,或是打着助人的旗号实际上是满为自己谋福,这种情况,既使你抛头颅洒热血去作为,有见识的圣贤君子仍会称它为「不义」,因为义是为了仁,既然伤了长远的仁,何义之有!就好像黑道间为了维护自己地盘的利益,天天和兄弟一起去抛头颅洒热血,对社会而言,仍是条害虫,于心有愧,岂能养得出一身的浩然正气。连这样抛头颅洒热血都还不能养出浩然正气了,更何况是那些整天自私自利、贪图享乐、斤斤计较的小人作为呢!当你能为众生忍饥受辱,气就浩然;当你受不了一点指责误会,斤斤计较,贪图享受利益,气就不浩然。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劝诸位要投入志工训练的原因。

       要记得义是为了成就仁,为了救仁的不足,所以古圣先贤虽然温和,但必要时也很凶悍威严的,不是一辈子只会软趴趴的。但那不是为了逞凶斗狠,也不是修养不到家,而是为了救亡图存。握准这个「仁」的主轴,时时存着光明磊落、为人设想的心,那浩然正气就渐渐充沛全身,也就足以包护着你那脆弱的心志而直达西方了。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四十一期

义与养气(一)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