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丁故事:”信”的故事——母师止闾

【原文】

       鲁有母师,与诸妇期。未夕而返,止闾待时。

       周鲁寡母,有九子,皆授室矣。腊月,祀毕,从少子归视私家,与诸妇约曰:“尔辈慎房户之守,吾夕而返。”会天阴,早还,止于闾外,至夕始入。鲁大夫从台上望见之,怪焉,使人视其家。家事甚理,益怪之,召询其情。言于穆公,穆公延入宫,使教诸姬,号曰母师。

       年老归宁,必得诸子许诺。从少子俱行,返时尚早,不欲遽入,以掩人之不备。止于闾外,俟夕乃入。刘向称母师能以身教。吕坤谓母师谨而信。洵不诬也。

       【白话故事】

       周朝的时候,鲁国里有一位寡母(早年丧夫),她的九个儿子当时大部分都已娶妻。老夫人的儿子媳妇们都很孝顺,这让她觉得非常幸福。老夫人平时对儿子媳妇们也都是以礼相待,以身作则,示范以礼治家之道,后被尊称为“母师”。

       这年十二月,祭祀完毕后,老夫人召集儿子和儿媳们,对他们说:“孩子们,今日我们的祭祀大礼已经完成,大家也都表现很好。而我的娘家人,大多是年纪尚轻之辈,对于祭祀之礼不甚明晰,所以今日我要回娘家一趟,对祭祀过程给予监督。”她转而对媳妇们说:“我傍晚时分就会回来,你们要顾好家门,亦要注意在家的行宜是否合礼。”儿子和儿媳都点头许诺。

       在最小的儿子陪同下,老夫人便回娘家去了。老夫人协助指点了娘家的祭祀之礼后,抬头看到天气阴沉,考虑到当天可能会天黑得快,路上不好走,也怕家人担心,于是就不敢在娘家久留,完成了事情马上就往家返。当她赶着回到家时,时间也还未到傍晚,天光还很明亮。于是,她决定先不进家门,而是叫小儿子扶着她站在家门旁的巷子里等候。小儿子站在母亲旁边陪着她,有些不理解,一直劝母亲快点进家门歇息。可是母亲非要等到天色变暗,才和小儿子才一同进了家门。这时候儿子儿媳们都已经在厅堂内等候老夫人,等着她一起用晚餐。

       当时鲁国的大夫,刚好看到老夫人在自家门前站着等候的经过,觉得很奇怪。于是派人去探访她家的情况,想看看是否老夫人与家里人发生了矛盾。

        可去打探的人回来说,老夫人的家里没有异样情况,她们家看上去非常整洁,所有物品摆放也都很有条理,家里人相处也有礼有节,甚是和谐。这就让鲁大夫愈发觉得奇怪了。

        于是鲁大夫便干脆差人把老夫人请过来询问:“昨日我见您从北边归来,却未直接进家门,而是徘徊于门口巷内,待天色已晚才进家门。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?”

        老夫人说:“大夫有心了。只因娘家人不擅祭祀之礼,我回去以助祭祀。离家时,我对儿子和儿媳们说傍晚才归,却不料回来得甚早。我想当时他们可能还在做他们小辈想做的事,也许是畅意谈笑,饮酒作诗之类,氛围势必轻松和乐,此乃人之常情。此时,若我直接进去,他们想必会感到局促不安、不知所措。所以我便等到约定好的归家时间——傍晚时分才进去。这样他们也好有所准备。”

        鲁大夫听后甚是佩服,老夫人坚守自己的承诺,实则是非常细致地设身处地考虑到他人的需要,照顾到他人的感受。

        第二天,鲁大夫便把这件事情呈报给鲁穆公,鲁穆公听后也是十分赞许,并将老夫人请到宫内,去教导宫里的嫔妃们。所以后来人们都非常尊敬她,称她为“母师”。

        母师承诺傍晚归家,即使早至家门,也要待到傍晚才进。也许有人会说母师这是迂腐,甚至会怀疑这是封建的表现。其实不然,很多人都不了解母师信守诺言背后的深意。正如母师所说,只因考虑家人的感受,不愿让他们局促不安。母师的“信”,是建立在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让对方更轻松、更好的基础上的,这是发自内心真正的带着温暖的“信”。

       刘向曾称赞母师能够以身作则,吕坤也赞扬母师的恭谨诚信的楷模力量。

     (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《德育课本》第二集信篇《母师止闾》)

        注:故事由编者编撰,部分参考刘向的《列女传》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七十七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