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课了,准备好了吗?

作者:张文明

开课了,准备好了吗?  今日被派到跟张讲师一起去筛土,一共连我三位志工搭配,跟着张讲师上工就是要有被骂的准备,但我今天忘了准备。

  还好一开始被骂的不是我,我们在筛土时,要先把筛土机架到运送车上,那需要架到标准位置才行。张讲师用怪手吊起那台筛土机,我们两个在下面扶着筛土机要就定位,但是一直没有把它放到正确的位置。

  此刻张讲师开骂了,对着一位大约有六十多岁的内地同学:“你怎么搞的?要拉一下啊!讲这么多次了,连这也不会,年纪都这么大了还不会……”

  当时,是我跟那位年纪很大的志工一起扶着筛土机的,我心里立刻出现很多OS(注:内心独白):为什么我没被骂?想不到连年纪都这么大的都骂,这样的话也能骂出来。

  但没几秒我就有答案了——体验课开始了,张讲师开课了。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检查自己黄庭是紧的,有微微紧张在里面,之后,我都在观察着内心:轻不轻松?还有多余的力量压着吗?黄庭的能量自在吗?

  不断地在每个动作里观察,在动作交换的过程观察,哪个时间点跑出一点点心思,觉得自己表现还不错,不断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纯净。

  就在张讲师开着挖土机到别处去的一个空档,我找那个年纪很大的同学聊一下。一开始,他还没听懂我在问什么,我又再说一次:“刚刚被骂的时候,你什么心情?你心里面出现什么声音?”

他  的回答都很保守,也有点标准化的答案,他说做得不好被骂是应该的。但我又继续问他:“所以你刚才做了什么练习?”他说就是让它在,放松。

  其实,我常常听到很多同学的分享都不痛不痒的。我就再问他:“那为什么刚才张讲师只骂你没骂我呀?”他说因为他比较该骂。我说:“不是,是张讲师觉得你可以骂,你可以好好练习这一块,要宠辱齐一,在激荡能量上有办法回到内心观照,观照时有办法回到实相。

  你记得,张讲师每次上课都会说一句话:‘我的任务就是创造气血,制造心情来给你们练习,而你们的任务就是趁着有心情的时候,有挂碍的时候,进得去出得来……’

  你没发现吗?张讲师骂人都是挑小事情来骂,骂的都不是大事,小事情有什么好骂得这么生气的?张讲师是用心良苦,我们不要浪费张讲师骂人的力气,张讲师都有守住他的承诺,负责创造心情给我们练习,但我们都没守住自己的承诺,好好练习。”

  那位同学听完深受触动。

  但是很快的,被骂的人就是我了。是的,上山行禅就等这一刻,以前上山都没抓到主轴,都在练怎样不要被骂,怎样远离暴风圈,怎样表现好一点,怎样做事才是中岭山的标准。

  现在我不这么练了,现在上山就练被骂时有没有罣碍?有没有些微抵抗?有没有一丝丝的不服气?气血动荡下能不能谦卑下来?被骂时一定是有做不好的地方,能不能在当下立刻修正?能不能修正后不求赞美?

  很多内心的发生都在极短的一瞬间冒出来,手边继续做着事情,耳边继续听着张讲师的训斥,同时继续修正工作上的错误,继续看着黄庭的能量:

  此刻轻不轻松?

  还有多少的紧张在?

  能不能试着在紧张的能量里自在?

  张讲师的训斥不是只有一句两句的,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回到内在需要一些时间,练习需要多次尝试,需要更多次数来确定自己是否稳坐其中。

  张讲师每每在这堂体验课都会特别用心,他若看见你有在练习,会趁着你在练的时候多来几句,不断地创造能量。很感恩张讲师!但你若是没在练习,通常就是骂个两句就停了。

  上午一直做到12:15,超过午饭时间,我是知道过了午饭时间,但是跟着张讲师一起做事,实在是不敢吭声,剩下最后一招,继续看着黄庭气血自不自在,看着全身充沛的能量。

  终于等到张讲师说:“吃饭吧!”但他随后又说:“我们中午吃完饭立刻来做吧!”我当时因为正观着全身能量,当下脑中浮现的想法就是好耶,来好好练一下习性。几乎同一秒立刻回答:“好。”当时有一种全身能量聚集的感觉,难以形容。

  吃完饭立刻上工,继续挨骂的体验课。我提醒着自己,中午虽然没休息,但我只要进入站桩模式,精气神一定不会差。不一会儿,赶完一个菜圃的筛土工作,也新辟出一个新的菜圃。

  但我知道,这些都不是重点,重点还是张讲师在带体验课时,我有没有在练习?重点还是自己内在的生机是否保持盎然?重点是张讲师这样的培训方式,去外面是找不到的,要真修要玩真的,还是要靠张讲师的体验课。

  下午还做了碎草工作,还去大教室屋顶除锈,顺便练了一下从高处往下看的恐惧气血。后来又去挖草肥铺菜圃,练了沉沉恶心的气血,让它自在。中间过程有些声音跑出来,觉得伙伴的动作真慢,再回到黄庭看自己的能量,贪嗔习性又跑出来,这一段练得没很彻底,没很专心在内。

  五点半收工洗工具,结束一日的动态体验课,下山路上还在继续看着全身的感觉,检查黄庭的能量有没有自在。

  随着每周三的上山练习,对内在感受的专注力,的确有比较进步了。今天也刚好是我家小宝贝满一岁的生日,值得留下笔记的一天。

声明:

 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,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。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,一同学习进步。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三百四十八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