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在哪里


目录

 

  1. 修行最重要的第一课…心在哪里?
  2. 古往今来“心”的定义
  3. “修心”指的是修哪个心—“烦恼根本”
  4. 三教经典“心、气”证解
  5. “心即是气”—黄庭
  6. 观自在、破烦恼根源
  7. 黄庭绝学—“直指人心”

 


修行最重要的第一课…心在哪里?

 

  自有史以来不知有多少的高僧大德都在谈心,然而包括这些高僧在内,得其心要者却寥寥可数!这是为什么呢?只因在这修心的路上,有两个最为纠葛难破的谜题尚未解开:“心是什么?”、“心在哪里?” 这两个问题若解得开,要深入修心的领域,乃有个确实的把柄可以握持!这两个问题若解不开,修心的课题便茫茫然无从入手了!

  “心”这字是个不易瞭解的东西,它的定义在经典中常因所指的方向或阶段不同,而有大异其趣的解释。例如佛陀在楞严经中说:“既不在内,亦不在外,不在中间,俱无所在,一切无着,名之为心!”显然这段话所说的心,指的是一尘不染、自在无碍的心了。

  然而在同一部经典中,却又告诉我们:‘汝等必欲发菩提心,决定弃捐诸有为相,应当审详“烦恼根本”。若不审观“烦恼根本”,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。犹如世间解结之人,不见所结,云何知解?’如来佛的意思是说,在修心的一开始,最重要的是要我们在自身中“审详烦恼根本”!若不能把心的罣碍处找出来,那么要从哪里开始修持你的心呢!

 


古往今来“心”的定义

 

  一般人所说的”心”大略常有几种不同的定义,才不会因所指的定义不同,而造成人与人之间,或宗派与宗派之间,常有鸡同鸭讲的误会发生!

  不少人看到前后的这段段话,便在内心产生很多疑惑,如来一会儿说心无所不在,一会儿又说要把那个烦恼的心找出来看个究竟,既然心无所不在又要怎么找出来呢?这两段话不是矛盾吗?然而实际上这两段话所指的是修心历程是不同的,其定义不宜被我们混为一谈。

  因此想要探究”心在哪里”的问题之前,必得先瞭解一般人所说的”心”大略常有几种不同的定义,才不会因所指的定义不同,而造成人与人之间,或宗派与宗派之间,常有鸡同鸭讲的误会发生!

心的定义一:以“脑中的思虑”为心

  众所皆知,人们的思虑是由脑中所发出的,当我幻想这个情影,脑中就出现这个情景;当我幻想那儿情景,脑中便出现那儿的情景。计划这事也在脑中,计划那事也在脑中。所以在这个定义下,人们便指着脑中的思考为心了!

心的定义二:以“意念专注之焦点”为心

  当一个人想到这件事,便说他的心在这件事上面;想到那件事,便说他的心在那件事上面;幻想这儿,便说心在这儿;幻想那儿,便说心在那儿。因此在这样的定义下,人们不是说:“我的心没有一定的方向!”不然就是说:“我的心无所不在”了!

心的定义三:以全身的“觉知”为心

  当一个人的觉知在手,他便说心在手!当觉知在脚,他便说心在脚!因此在这种定义下,他也会说:我的心“无所不在”的!

心的定义四:以“气”为心

  仙佛的法身遍满太虚,因此他的觉知亦遍满太虚,这与众生拘限于小小一个身躯中的觉知是不同的。就如孟子所说:“其为气也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 地之间。”因此在佛经中所谓“心无所不在”,或说“心不在里,不在外,不在两边及中间”的说法,所指的是因法身遍满太虚,故觉知也遍及太虚的说法。因此在 这种定义下,经典便说“心无所不在”了!
  又因为佛的法身是由一股纯阳浩然之气所组成的,而气上充满着真觉,因而古圣贤才会讲出“心即是气”的字句,密宗金刚乘中有“心气合一”的提倡,孟子有“志 一动气、气一动志”的说法,孔子也说出“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”这样的经典名句来!这些都是以“气上的真觉”为心的定义下的产物。

心的定义五:以“情感”或“烦恼”为心

  当人们说“我内心好感动”时,或“我内心好欢喜”时,常不由自主将双手怀抱着胸膛;当人们说“我好心痛”,或“我好难过”时,也常不由自主的捶着胸膛;当人们说“我好心酸”时,也不由自主将手指着胸膛;当人们说“扪心自问时”也不由自主将手扪着胸膛…

  可见得人们有各种情绪,各种感动时,都是在我们的胸膛方寸中的一点气血起伏所发出来的。古人所说的“人心”,所指的便是我们胸中那个感应情绪起伏的方寸之 地,而这情绪的发生地也是所有众生“烦恼罣碍”的所在了。有疑者可在情绪发动之时,以手触摸胸中心情起伏的地方则自知矣!因此若以“情感”或“情绪”或 “烦恼罣碍”或“七情六欲”为心时,那么这个心便只在胸膛“黄庭”一窍之中了!

心的定义六:以“无心”为心

  当一个人了彻圣贤的解脱心法,对黄庭一窍中的所有气血起伏了无罣碍时,则周身之气皆同浩然,亦同自在,只有真觉,了无攀附,此时便会发出“无心”的赞叹 了!因而如来佛在“大佛顶首楞严经”中也才会说出:“既不在内,亦不在外,不在中间,俱无所在,一切无着,名之为心!”这样的话了!

 


“修心”指的是修哪个心—“烦恼根本”

 

  各教圣人所要我们修持的心、所要扫去的三心、所要飞去的四相,究竟指的是哪个定义下的心呢?而众生所急欲放下的,又是在哪个定义下的心呢?

 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,一个简单的“心”字,在经典中竟包含着那么多重的深浅意义,因此若不进入深度的自我体察,怎能分辨得出你现在所读到的这段经文中所说的心,到底指的是哪一个定义下的心呢?这也难怪世上那么多追求真理与解脱的修行者,对于这个简单的“心”字,永远摸不着头绪,永远有茫茫然无从入手的感叹呀!

  那么修行领域中,各教圣人所要我们修持的心、所要扫去的三心、所要飞去的四相,究竟指的是哪个定义下的心呢?而众生所急欲放下的,又是在哪个定义下的心呢?这答案当然是指如来佛所说的“烦恼根本”呀!

  而如来所谓“烦恼根本”所指的是哪个定义下的心呢?细观人们思虑时不一定烦恼,专注时不一定烦恼,觉知时不一定烦恼,幻想时不一定烦恼,但唯独“胸中泛起情绪的起伏”时,人们便陷入欲清静不得清静的烦恼枷锁而无法自拔了!

 


三教经典“心、气”证解

 

  体验这‘心’与‘气’的关系,正是三教圣人之所以觉悟、之所以解脱的重点所在!那么心(烦恼罣碍的发生地)到底在哪儿呢?内观要从哪儿观察起呢?事实上早见诸各教经典:

■ 圆觉经:

  善男子,有作思惟,从有心起,皆是六尘妄想缘‘气’(妄想乃是攀附在气上的),非实心体(人们妄念纷鈖实是气血作弄的结果,),已是空华(妄相攀附的结果,并非内心真想如此)。

  可见如来佛早已向我们说明,这‘气’字才是内心的罣碍来源!

■ 圆觉经:

  此身毕竟无体,六根四大,中外合成,妄有缘‘气’(烦恼罣碍都攀附在气上),假名为心。(凡夫错认心头的一股气血为心)

  由以上这两段,在在都证明如来佛认为‘心’与‘气’根本脱不了关系。

■ 王阳明/传习录:

  性善之端,须在‘气’ 上始见得,若无气亦无可见矣(发出满心善念时,觉观自己胸口,必有一团温暖的气在)。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,即是气也。(同理类推)

  言下之意,王阳明经过一生格物之后认为“心”与“气”脱不了关系!

■ 孟子:

  ‘志一动气,气一动志。’

  志就是心,心与气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字,却被拿来凑在一块,显然亚圣也认为‘心’与‘气’相互影响,不可分割!

■ 孔子:

  无听(觉察)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。

  孔子教道我们,想要解脱心上的烦恼,其诀窍就是觉知微微的气机起伏。可见孔子认为要解脱‘心’上的烦恼其关键就在这个‘气’字上而已。

  由以上各教圣人的经句可以见得,体验这‘心’与‘气’的关系,正是三教圣人之所以觉悟、之所以解脱的重点所在!

 


“心即是气”—黄庭

 

  妄情发于黄庭,其所产生的烦恼痛苦也由黄庭承受。当正觉提起,妄情亦止于黄庭,其心灵之清明也由黄庭验之

  没错,佛陀曾说过“心无所不在”,但其本意是说,凡气之所及之处,皆是真觉所及之处,故曰心无所不在。圣贤仙佛修成正果,气可出入自入,随处遨游,且其法身充塞太虚,因气之无所不及,故真觉亦无所不在,故曰“心无所不在!”然凡夫气仅止于一身气骸之内,则其觉知亦止验于一身尔。气未充能塞太虚而自言心无所不在者,妄语也。

  对于修行的过程而言,妄情发于黄庭,其所产生的烦恼痛苦也由黄庭承受。当正觉提起,妄情亦止于黄庭,其心灵之清明也由黄庭验之,故于修行的过程中检验烦恼罣碍时,我们便说:“心在黄庭”,或说“烦恼根本就在黄庭”了。

  且看“圣贤实学”这一本书中的一段引证:

  元神在黄庭内。极活泼。毫无拘束。极昭明。毫无昏沉。识神亦生于黄庭。灭于黄庭。时而活泼。又时而拘束。时而昭明。又时而昏沉。

  黄庭在何处。在血肉之心下。内肾之上。正脾胃夹中处也。黄庭夹居脾胃。脾属土。因土之色黄。故曰黄。此穴是神明之舍。虚灵之府。元神之家庭。故曰庭。此穴乃脾胃夹中虚悬一穴。故儒曰腔子。又曰衷。腔字从肉从空。乃肉之空处。衷字以衣包中。皆脾胃夹中虚悬此穴之义也。因脾为土。土为地。故儒曰心地。此穴约广寸余。故儒曰方寸。又曰寸衷。此穴其形似田。故儒曰心田。道曰中田。以此穴居中也。此穴上通心。下通肾。此穴居中。中字用口。象此穴之形也。口中一直。象心肾相通之路也。故儒曰中。又曰心中。言真心居此穴中也。此黄庭诸般异名之义也。

  由以上经典已充份说明,修行过程的妄心,实生于黄庭,人们误以黄庭一窍内的起伏为心也久矣。故观心必以观察黄庭一窍内的真假为本,学者返观自身便可验之也。

 


观自在、破烦恼根源

 

  古人称之为“心头”,儒家把这个地方称“方寸”,佛家把这个地方叫“灵山”,老子把这个地方称“黄庭”。

  因此如来所说“审详烦恼根本”这句话,是要指引我们在修心的过程中,最主要的是要由检视发生情绪罣碍的战场“胸膛”来进行修心工程的起步呀!

  人们的思绪,常受胸中一丁点气血起伏所罣碍,真可谓胸中气血一动,周身百骸皆动矣!自无始以来,众生误以胸中的些微动静为烦恼束缚,误以“黄庭”一窍中的小小起伏为心,这真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迷惘,也是困死古来无数英雄好汉的症结所在呀!

  这个烦恼罣碍的发生地,古人称之为“心头”,儒家把这个地方称“方寸”,佛家把这个地方叫“灵山”,老子把这个地方称“黄庭”。它是天地人交感的中枢所在,也是元神所居之家庭,这地方不仅是“烦恼”的代名辞,也是解脱的净土,更是修炼精气神的凝结之所!

 


黄庭绝学—“直指人心”

 

  经由“审详烦恼根本”而证得“无心”之自在,经由观察“妄心”而证得“本心”之教法,指引众生解破烦恼罣碍的真相,直入心源性海之根蒂。

  人们既然误认“黄庭”一窍内的气血起伏为所有烦恼根本的所在,那么在修禅过程中所谓的“心”,乃以黄庭一窍中的烦恼根结为主要对象。因此在修心的道路上,只有以观察黄庭一窍内所发生的一切真相为起步,方符合如来所谓“直指人心”之真谛,也才符合心经所谓“观自在”的妙义所在了!

  “黄庭禅”创办人长张庆祥先生,一本先圣“直指人心”之教义,跨越宗派之限制,成立台北县中华黄庭禅学会,宣扬经由“审详烦恼根本”而证得“无心”之自在,经由观察“妄心”而证得“本心”之教法,指引众生解破烦恼罣碍的真相,直入心源性海之根蒂,是此课程设计之本意。

 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