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丁故事:“忠”的故事——天祥衣带

【原文】

       宋文天祥,涕泣勤王。惟义是尽,衣带名杨。

       宋文天祥,勤王兵败,为元所获。元主闻其贤,召见,问:“何所愿?”对曰:“宋既亡,愿赐一死足矣。”临刑,颜色自若。其带中有赞云: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。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

       信国公忠孝兼全,惟义是尽。友不得而止之,元帅张宏范不得而屈之,元相索罗亦不得而降之。元主知终不可屈,且将释之,而天祥视死如归。临刑从容谓吏卒曰:“吾事毕矣。”录之以为天下后世法。

      【白话故事】

     理宗开庆初年(公元1259年),大元军队出兵攻打宋朝,德祐初年江上告急,朝廷号令天下起兵勤王,护卫大宋国土。文天祥手捧诏书,忍不住泪如雨下。眼见“山河破碎风飘絮”,文天祥号召各地豪杰之士起兵护国,短短时间就聚集了数万人之多。

       文天祥捐出自己的家产充当军费,“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”,每每言及天下国家大事,他总是忍不住掉泪。眼见神州陆沉,国土沦丧,他决心让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共存亡,以至诚的忠义表达对大宋国土誓死的效忠。

       当时元军所向披靡,锐不可挡。元军挥戈南下,给予南宋王朝沉痛且致命的打击。在元将李恒出其不意的猛烈进攻之下,文天祥兵败而走。接二连三的沉痛打击,并没有摧折文天祥忠勇保国的志节,他奋勇抗战,然而在五坡岭再次遭到了元将张弘范军队的致命突袭。最终,文天祥寡不敌众,不幸被俘。元军攻破厓山的时候,元将弘范曾规劝文天祥说:“南宋亡国了,丞相您的忠孝之心也随之仁至义尽。如果您能以效忠宋朝之心来奉事元朝,那宰相的位置除了您还会是谁的?”

       文天祥忍不住悲从中来,他心痛地说道:“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又无力解救,为人臣子的人死有余罪,就是献出生命都无以挽回,怎么可能苟且偷生,背叛主上呢?”弘范感佩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义士,就派人护送文天祥前往元朝的都城大都(现北京市)。

       文天祥连续八天八夜不吃不喝,试图以死来抗争。不久之后,他就被移送到了兵马司。元世祖忽必烈惜才爱才,对忠臣良相非常敬重。他深知打下天下之后,唯有任贤举才,才能保江山永固。王积翁建议说:“南宋朝廷的文武大臣,无论是才识还是气宇,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文天祥相比。”于是忽必烈派王积翁去劝降。文天祥义正言辞地回答说:“国家灭亡,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报,都不足以报答朝廷,怎么能够苟且求安呢!俗话说,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。如果还想在新朝谋得一官半职,就此背弃我谨持一生的忠义,那做这样的无德之人,又有什么意义呢!”

       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囚禁了三年之久。狱中,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,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囚禁在宫中为奴。只要他肯投降,家人即可团聚。然而,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,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。

       元世祖忽必烈有意将他释放,但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。他们认为,以文天祥那不可摧折的忠勇志节,必然会继续号令天下之士,转战于大江南北。到那时,必将成为元朝永远的隐患,放了他,如同放虎归山。

       于是,忽必烈亲自提审,做最后的劝降。忽必烈甚至许下承诺,只要他归顺元朝,就任命他为宰相,但是被文天祥断然拒绝了。他说:“身为宋朝宰相,朝廷对我的恩情如同大海一样深广,我誓死效忠的志节永生不变,怎么可能会侍奉二主呢?”看到他的气节无法动摇,忽必烈问道:“那你希望我如何处置你?”文天祥说:“赐我一死吧。生为宋臣,与国家共存共亡,我了无遗憾。”此时,元世祖内心复杂,默默无语,挥手派人把他带了下去。

       在万般无奈之下,元世祖下诏对他施行死刑。然而就在下令后不久,忽必烈又后悔了,迅速传了一道诏谕,下令立即中止死刑,但为时已晚。

       临刑之前,文天祥坦然而又从容地说:“我大事已了,无所遗憾。”他面向南方,对着大宋国土遥遥而拜。

       文天祥就义之后,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赞文,赞文说道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,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”这就是说,孔子说的杀身成仁,孟子说的舍生取义,因为这个义气能够尽到极点,所以那个仁心,也就到了极点了。读了圣贤人的书,究竟学了些什么事,我到了今天以后,才勉强可以说得没有惭愧了。就这样,文天祥就义时,年仅四十八岁,他将忠烈精神发扬到了极致。

       文天祥,无论身处怎样的风云变幻之中,对于宋朝的忠心都没有被动摇。这万古不变的忠烈志节,为后世所敬仰。

     (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《德育课本》第三册义篇《天祥衣带》)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五十六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