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什么样的心态,面对高考?

张庆祥讲师

       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,考生们都希望考出理想的成绩。借由这个热门话题,提请大家注意的是:广大学子们在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关头,究竟该持怎样的心态呢?

       学生从高中考大学,在台湾叫做联考。现在高考的方式稍微有改变了,但还是离不开考试。社会上选拔人才需不需要考试呢?我想也是需要的,没有考试就不公平了。每一个人通过自已的努力,提高分数的同时,对学问比以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,这些比例是相应存在的。

       台湾以前也是只有一次大学联考,考生们按成绩填取志愿,各校再择优录取。大家觉得不公平,现在取消传统的联考,它有学校可以甄选、可以指考,不再是“一试定终生”了,还是有家长觉得这种升学制度不公平。内地高考采取的是统一的、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,其高压力和紧张程度不言而喻,不过大部分学生及家长觉得这种方式是机会均等的、是公平的。

       假设你想进入一家公司就职,首先要通过面试,面试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考试了。

       社会上运用考试制度是为了体现公平性,其实它是没有办法消除的。只是我们这些去应试的人们,对于考试的态度,倒是可以调整的。怎么调整呢?调整用平常心去应对,你可以尽管去努力,但是对结果随缘。

       我们寒窗苦读十多年,所为何来呢?大部份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,有好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。当然还有一小部份的人是具有理想抱负的,比如有的人从小立志要当医生,或者是当科学家,要为社会国有服务,是有理想有志向的人。这些胸怀理想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,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困难,他也不会觉得很苦或退缩,他们会勇往直前。

       社会上需要一些科学家,就要有埋首钻研科学的人,社会上需要医生,也要有埋首在医学领域的人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我们怎么判别他们的学问到底深不深入,到底高不高明呢?透过考试,检验出学问的高低,再将这些选拔出来的精英型人才,举荐到国家科学研究单位,举荐到医学单位,各类精英就可以去到各种精英应该去的地方,奉献他们的才能。这就是考试制度之所以存在的原因。

       值得人们深思的是,精英、人才只能通过考试考出来吗?针对专业人士在考数学、考物理、化学,用考试的方式也许是对的;按照前人已知的学问和步伐去深入研究,这也能透过考试考出来的。但是对于跳脱目前限制的思想,或是创新的领域,比前人更深入的学问能经由考试考出来吗?比如爱因斯坦,他的学问超过任何人,别人是无法出考题来考他的,即便到了今天,他提出来的相对论,现在的大学教授还不一定能够明白理解。

       媒体曾经有过一篇报导,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。科研人员做过研究,透过职考的大学毕业生,占各行各业精英中的比例并非成正比,不是划等号的。数据显示,内地从1977年恢复高考,到2008年以来,有3300名很会考试的各科各系的状元,经过一路的追踪,发现没有一个成为行业的领袖,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、经商、从政等各领域中的第一流顶尖人材,完全没有看到。

       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的是,考试状元的学问确实比一般人更精专,他有他的专业度。但是这代表只要是考试状元就可以成为马云、成为领袖人物吗?答案却不是一定的。马云的头脑不是学校训练得出来的,他是天生就俱备这样的禀赋。

       所以不论是考生还是家长要有这样的认知,对于自己的实力要清楚知道。我如果是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,尽管去努力奋斗,尽管去挑起更多的重任;如果我是在中间阶层的人,在自己可以承受的压力下,多努力一点去冲刺,努力地复习,争取考好一点,如果尽力而为也不能如愿考到好的大学,也没什么好遗憾的,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或才能,选择其他的人生道路。

       在最后的备考阶段,作为学生,放松身心是最重要的,可以更高效率复习,也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。如果不懂放松身心的话,就试试关节放松,可以想像从头部到肩膀,再到身上的各个关节全部放松,或是感觉到哪个关节有多余的力量,就放掉那个力量。

       再来就是父母,抱有祝福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了,孩子压力已经很大,不必再给他施加压力。金字塔顶端的人物,不用别人施加压力,他会自己给自己压力,会非常有兴趣的去研究学问,朝着他拟定的方向前进。如果孩子不是顶端的人物,出到社会,找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,只要他愿意,用自己的力量也都会有很好的出路,不必为此担心。

       总而言之,在冲刺的这个最后阶段,我们就尽人事,听天命吧。

——本文来源:“幸福内心禅”第163集 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