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:习俗背后的忠义故事(下)

张庆祥讲师       

       盛夏端午,处处都飘散着艾草香。上期为大家分享了节日的由来,以及戴香包、插艾草的典故和深意,现在家家户户开始吃粽子,等着看龙舟比赛喽!

吃粽子、划龙舟
千载怀古忆屈原

       1953年,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颁布了四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,其中一位就是中国的屈原。

       屈原才华洋溢,他不只是楚国的政治家,还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《离骚》,后人将其与《诗经·国风》并称为“风骚”。把屈原的诗拿来跟《诗经》比配,可见屈原写诗的功力。

       屈原本名叫平,字原,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,先人做过楚王。他很有才学,既明于治国之道,又很善于辞令,所以早年很受楚怀王宠幸,官至左徒,官阶非常高,可以跟楚王共商治国大计。当时是战国末期,秦国已经很强势,他辅佐楚怀王的时候,主张对内变法图强,对外联合齐国来抗秦,这样楚国才有生存的希望,不然一定会被秦国并吞。

       屈原很受重用,因此被同朝大夫嫉妒、排挤,后来遭遇诬陷,楚怀王就疏远了他。楚怀王十五年,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进行游说,以重金买通了楚国的靳尚、子兰、郑袖充当内奸,同时又说要献六百里地给楚王,骗得楚王跟齐国断交了。

       这一断交对于有远见的屈原来说非常严重,简直就是秦国要吃掉楚国的第一步,楚王竟然听信了几个早已被收买的佞臣。他是个忠臣,只能诤谏,但一个人无法对抗这么多献媚取乐君王的佞臣,结果楚王对他越来越疏远。

       后来,楚王发现被秦国欺骗,恼羞成怒,就向强大的秦国出兵,此时齐国没有施予援手,致使楚国惨败。于是,楚王又重新启用屈原,派他出使齐国,商谈两国如何联合。在屈原的努力下,齐楚渐渐重修旧好。

       然而,张仪又一次从秦国来到楚国,要瓦解齐国跟楚国的联盟,并成功使得齐国跟楚国交恶。楚怀王二十年,秦楚签订盟约,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。屈原极力反对,结果被怀王赶出去了。后来秦楚的武关相会时,楚怀王被秦王扣留直到客死他乡。可见当时屈原一直努力争取的方向都是对的,他的言行都非常爱国,却一次一次被流逐。

       楚襄王继位后,竟然继续怀王的政策,投降秦国,再也不任用屈原了!屈原被驱逐流放,颠沛流离,郁郁不得志。楚襄王二十一年,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城,灭了楚国,屈原非常悲愤,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!

       自杀不好,但是屈原为什么要投江?他想表达“国都破了,我要与国同进同亡,国兴我兴,国亡我亡”,并不是为哪一个人殉职。他也不是哀怨“我前面都做对了,为什么君王们都没有看到”,就像一个爱国的战士,代表国家去出征、去保卫疆土,虽没有成功,但他坚守到最后一刻英勇战死!屈原就是这样忠肝义胆的心迹。他预见到,接下来秦王执政将非常残暴,他不愿当秦国的子民跟暴君共事。既然天下皆醉唯我独醒,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?他怀着必死的决心,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。

       屈原投江后,百姓很伤心,这样爱国的好人去哪里找呢?百姓心疼他,就赶快驾着船,给江里投了很多食物,想让鱼虾都来吃食物,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。为了寻找屈原,每条船都划得很快,船上面都在往江里抛食物。

       后来,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肝义胆、一心为国,人们就开始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、赛龙舟,但是赛龙舟的时候,我们要告诉子孙为什么要比赛、为什么要划这么快!在赛龙舟的时候,我们要怀着急于救屈原的心情。如果是为了奖杯而划,意义就变了。祭祀的时候往水里丢粽子、端午节吃粽子,都是为了纪念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操,这才是端午节之所以划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。

       端午时节,我们在门口插上艾草,为孩子发放香包,家里煮着香喷喷的粽子,出门去看龙舟比赛,这些习俗就是准备来说故事的。我们要把这些精彩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,这才是一个完整健康的中国人的节庆,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!

——本文来源:《幸福内心禅》第113集 

端午节:习俗背后的忠义故事(上)  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