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丁故事:“礼”的故事——道寿进杖

【原文】

       道寿尽礼,以事其亲。受杖谢教,文质彬彬。

       元萧道寿,母年八十,事养尽礼。每旦,候母起,夫妇亲侍盥栉。日三饭,必侍母食然后食。至夕,必侍母寝然后寝。母或怒,欲罚之,道寿自进杖,伏地以受。杖卒,母命起,乃起,起复再拜,谢违教。拱立左右,俟色喜乃退。

       《论语》云:“生,事之以礼。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人子事亲,本当始终尽礼,须臾无违。乃道寿必自进杖,伏地以受,命起乃起。起复再拜,敬谢违教,拱立左右,色喜乃退。尽礼之至矣。故录之以为好礼者法。

     【白话故事】

       元朝时候,有一个人名叫姓萧,名道寿,家住陕西。萧道寿的母亲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,萧道寿奉养服侍母亲,都非常地有礼尽心。他是怎样尽礼法的呢?他可不是拿钱请佣人照顾母亲,自己每天跟老母亲打个招呼就不见人了。萧道寿每天早上,等母亲起来,夫妻两人就亲自端着洗脸水,给母亲洗脸。为了让老母亲洗漱得舒服,他们每次都会先试水温,保证水温适合,才会端给老母亲洗脸,然后慢慢帮母亲梳头,动作非常轻柔,以免扯着头发让老母亲觉得疼。

       每日三餐,萧道寿一定要等母亲吃完了才吃。他常关心地问母亲:“您觉得这个菜好吃吗?您还想吃什么?我下次给您做。您吃饱了吗?”到了晚上,萧道寿亲自帮母亲洗脚,铺好床,盖好被子,要等母亲睡着了才离开去睡。他外出的时候,必定要禀告母亲,母亲同意了,他才会去。邻里乡亲都知道萧道寿是个非常孝顺有礼的孝子,都很羡慕他的妈妈有这么好的福气。

       可是有一天,母亲因为一件事情生了气,要责罚萧道寿。他马上跪在母亲面前认错:“母亲,孩儿不孝,让您生这么大的气!孩儿知错了,您该打就打,该骂就骂,只要能让您消气就好!”他见母亲怒气未消,他就自己找了根木棍进来,双膝跪下,双手递给母亲,让母亲用木棍责打。他的母亲当时还真在气头上,拿着木棍就朝萧道寿打了下去,萧道寿一声也不吭,默默地承受着。母亲打了几下,累了,也心疼儿子,就放下了木棍,坐着喘气,渐渐地怒气也消了。于是,萧道寿马上示意妻子去安抚母亲,自己则还是跪着不敢起来。过了大半天,母亲开始闭目养神,气也顺了。母亲睁开眼睛,看见道寿还跪在地上,就赶紧说:“快起来吧!”萧道寿这才敢起来,腿都麻痛得站不稳了,但他还是对母亲拜谢,感谢母亲的训戒,并拱手站在母亲的旁边陪母亲说话。他说话的态度很温和,一点儿也没有埋怨的意思。母子俩慢慢恢复了正常的交流,萧道寿看见母亲露出了开心的笑容,才拜谢后放心地退出去。

       (大家回想一下,我们让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,一般是怎样做的呢?是一再争辩,甚至耍赖,还是关门躲在房间里不出来?甚至很不服气甩门离开家?父母要责罚,我们是不是想赶紧逃呢?即便是我们放假的时候,整天和同学出去玩儿,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回来,我们有没有关心一下父母呢?有给他们端水捶背吗?有跟他们聊天让他们开心吗?)

       萧道寿主动承认错误,不逃避,敢于承担责罚。母亲在气头上,他仍然对母亲态度温和恭敬,让母亲的气很快就消退了。他关心母亲,对母亲体贴入微的奉养的态度,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

       对于孝道中的礼节,《论语》有这样的记载:孟懿子曾问什么是孝,孔子给他解答时强调了孝就是不要违背礼。后来樊迟又问孔子“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”,孔子回答:“生,事之以礼。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意思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,要按礼侍奉他们;父母去世后,要按礼埋葬他们,祭祀他们。孔子的这一叮咛,成为后世儿女尽孝时始终需要遵循的指标,不能有片刻的违反。因道寿的孝礼做得特别突出,所以“道寿进杖”的故事没有按照常规归在“孝”的故事里,而是被归在了“礼”的类别中。道寿孝敬母亲的整个过程,每个环节都将礼数落实到了极致,所以道寿的故事被记载下来流传后世,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“孝礼”的深意,认真效法。

       改编自蔡振坤先生编着的《德育课本》第三册 《礼篇》道寿进杖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四十三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