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习礼写进善本

作者:清泉

       善本,记录的是外在的事情,长养的却是内在的正气!只要是心甘情愿每天有记录善本的同学,应该都会有这个同感吧。记得张讲师刚提倡善本的时候,我心里就冒出一个疑问:自从学习黄庭禅以来,善事不是一直都在做吗?有必要多此一举,还要随身携带个本子,去记录所做的善事?单凭“随身携带”就已经给我们添加了几多不方便了。心里虽有嘀咕,但幸亏没忘记要“宽两秒”,然后照着去做。况且讲师提倡善本自有他的道理,就像当初提倡“宽两秒”,一定要用手触摸黄庭一样,也有不少同学心存抵抗。还有教导我们敲打黄庭、按揉腹部、提倡读经,乃至现在的耕读乐活等等,无一不是经过时间证明,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养生好方法。

  迈出善的脚印

  想到此,我也释怀了,看完讲师的《善本——管理自己好绝招》,更加信心满满,立即准备了一个小本子,恭恭敬敬地在首页写上“善本——见善恐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,当天就迈出了第一个善的脚印,记录善本一条。

  讲师说:“凡是对身心性命有益的言行,都是善,都可以记录善本。”有了这个方向,开始的十几天,我的记录热情洋溢,扫地洗碗、买菜做饭、分享素食、站桩静坐、读经打字,甚至开车礼让行人、出入跟小区保安问好、捡垃圾、布施、放生等等,我都记录得不亦乐乎。

  心一懈,志就歪

 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,记录的热情明显也在消减,觉得记来记去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,“善事有做就好了,何必天天记录?”的疑问又上心头。心一懈,志就歪,停顿了记录的后果就是再也不像开始一样主动去为善了。其实我们生活范围很窄,习惯也大都是模式化的,认知思维都有局限,所以也容易被旧有习性所捆绑,然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模式中。红尘中的修行就是这样裹足不前的。

  习礼,施由近始

  讲师说:“其实我们不需要了解更多什么新东西,而是缺乏管理自己前进的方法而已。”书院明白我们的那点德行,总是变着法儿循循善诱。最近又推出了“习礼”。习礼的练习,无论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实地生活禅,效果立竿见影。因此“把习礼写进善本”被我们当作每星期生活禅的一项功课。

  施由近始,练习也一样,得从家里人着手。过去,看到家人的一个不养生的习惯动作,我就急于去改变对方,应对的模式习惯了要先给对方讲道理,摆明什么是好的对的,什么是无益的,然后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落实。可往往事与愿违,对方明知道是正确的事就是不去做,甚至对着干,针尖对麦芒,结局是“一把无名火,烧毁功德林。”有了习礼的启发,现在的应对就更富有弹性了。

 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,太太有个习惯,在家就爱斜躺在沙发上看手机。以前我一发现就会对她说:“哎呀,老太太,你学黄庭禅也不少年头了吧,这样的姿势看手机不耗气吗?”太太经常埋头不理我,或者来一句:“我觉得这样舒服啊,你能拿我怎样?”我能怎么样,胸中火大呗。通过参加习礼后,再看到她依旧斜躺在沙发上看手机,我会自自然然地坐到她的身旁,边用手把她扶起来边对她说:有件事情想要跟你聊聊;或者是我先泡好一壶茶,然后对太太说:“来,请喝茶。”太太就马上坐起来喝茶聊天了。这两种方法,无须讲理说教,都能让太太放下手机,矫正坐姿,在亲情洋溢的气氛中轻松解决问题,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  当然,有了习礼,家庭生活不是从此就没了烦恼。有时也有被情绪带走的时候,但都能很快就回来反省自己,想想习礼的场景,扪心自问,难道我就只有这一种应对方式吗?为人好的初心如果达不成好的结果,这中间一定会有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。

  讲师说过,只要把善做出来就行了!特别是对于成功了的习礼,我就会很珍惜地把它写进善本,记录下自己习礼改变的点点滴滴。

声明:

  本文为黄庭禅学员练习中的体会分享,过往的心得并不能代表本人修行程度的高低。分享仅为与大家共勉,一同学习进步。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七十六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