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文之美】忠

       “忠”的造字上面有个“中”,下面有个“心”,也就是“心”上放个“中”。“中”是不偏不倚的意思,心上有不偏不倚思想的人,便是对人对事能够忠心耿耿的人。

       中–最适切有益的点
       “中”的字形是“口”中有一竖,这个“口”字所象征的,其实是个圆,“中”就像一个西瓜被剖成两半,好像要把这西瓜分给两个人似的,左边和右边切得很平均,也就是无私、公平、正义的意思。如果这一刀切下去偏左或偏右,造成一边大一边小,一个拿得多、一个拿得少,这时拿到少的人就说你偏心、不公平,也就不能叫中了。中是不偏不倚、公平正直的。为了便于书写,这圆后来就演变成一个口,中间依然一竖劈成两半,这一竖顶天立地、无偏无私、公平正直,唯此才叫做“中”!

       中是不偏不倚,但什么是不偏不倚呢?举个例子,小孩要长大,需给他提供良好的营养,那么你天天给他最高纤的、最高维他命的、最高蛋白质的,也不给他喝白水……这样极端饮食的小孩,真的会长得更好吗?不可能的!这种极端的吃法,营养消化不掉,反倒成为身体沉重的负担,小孩肯定会吃出一身病的!反过来说,如果一个小孩整天只吃一两种偏爱的食物,其它一概不吃,走入另一种极端饮食误区,那肯定也会瘦巴巴的!所以要让小孩的饮食调整在最有益、最适当、最平衡的点上才好,这个最适切有益的点,就叫“中”!

       同理,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一个适切有益的点,使自己调整在这个点上,不堕入过与不及的两个极端,那么凡事都有个“中”了!

       “忠”–心上有“中”
       心上有个中叫做“忠”。常态上,我们待人接物、与人应对进退时,心中应该有宽和、友善、不打扰人、不麻烦人的心思才是适当的。为什么?因为对于人们来说,这种轻松、友善的心境,既能长养自己的精气神,也能长养周围人的精气神,因为能长养身心,所以说这种做法是最有益的,是最不偏不倚的。心上放着让凡事都适切、都对人有益的“中”,就是随时都有成人成己的心,这就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在天地间、在国家里尽到的“忠”了。

       为人君者也有应尽之“忠”
       那么为人君者如何尽忠呢?一直以来,人们印象中的“忠”是下位者如何为上位者尽忠,然而忠是心上有个公平、正直、无私、正义的“中”,不限于下对上。所以,存着公平、正直、无私、光明磊落的心,不仅仅是臣的职责,为人君者更是迫切地理应如此,不然天下哪有安宁的一天!

       所以,为人君者应本着公平、正直、无私的心去奉献,为天下苍生谋划可长可久的福祉;为人君者更该本着感谢、敬重的心去对待他的臣,因为这些臣都是协助他去安定天下的大恩人。心上随时放着对臣对民的公平正义,这就是为人君者所该尽的“忠”!所以为人君的忠是为谁尽忠呢?就是为臣为民尽忠啊!这才是古人定义的君忠!

       为人臣者如何尽忠?
       那么,为人臣者所该尽的忠又是什么呢?为人臣者的职责,就是要公平公正地为百姓营造和维护一种最安宁、最快乐、最长久、最健康的生活方式;为百姓维护一种不会堕入过多欲望、又能充分享受人生的生活方式。为人臣者要能够比他的君更早地看到国家可能面临的困难,并提早加以解决;为人臣者也要紧盯着君上,发现他有什么缺失,努力去匡正君上的错误,因为唯有这样,才能够为天下百姓营造长远的福泽,避免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这就是为人臣者所应秉持的公平正义,以及一个为人臣者所应尽的大忠之所在。所以,古人所定义的忠臣,并非为天子一人的私欲服务,那叫奸臣,不叫忠臣,因为那对天下百姓没有一点公平正义可言。古人所谓的忠臣,指的是能秉着公平正义,辅佐他的君去为天下百姓造福的人。

       当然,现代的人会问:“如果我的君是个昏君,我还要对他唯命是从吗?”事实上,古代的忠臣都知道,臣和君在朝堂上一起工作,其背后真正的目标,也只是为百姓谋公平正义而已,也只是为了引领百姓走向更长远更健康的幸福而已!如果君上的作为能够符合这个方向,臣就全力辅佐他的君;如果君上的作为与此目的相反,那么臣就全力匡正他的君,匡正不了就拂袖而去!这就是古代的忠臣都知道的基本常识。所以,如果他的君是个昏君,一个忠臣会对他唯命是从吗?绝对不会的!在古君子的定义中,会对昏君唯命是从的只能叫奸臣,不叫忠臣!

       人为天地之心,如何尽忠?
       对天地间的人来说,“忠”可以说是一个终极长远的目标,是人人都该具备的基本德行与知识。为人类找一个可以使身心性命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活方式,因为这对每个人都好,所以我愿意去配合,所以我愿意去经营,这才是“忠”的本义。

       心上随时放个“忠”的人,可以随时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做法,以便让人们永远都把握“可以长养身心性命”的方向,所以心上有个“忠”的人,永远不会是个固执不通的人。因为心上有个忠,正是心里最懂得通权达变的人。世上唯有忠臣最能权变,绝不会固执不通守着一个昏君而不去匡正的。

       古人说:“义者宜也”,“义”就是做事情懂得适宜的权变,使事情不堕入极端,因此如果没有“忠”,那就不可能会有“义”了。所以,“忠”在中华文化里面,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,千万别再对古代真正的忠臣做无知的批判了!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