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丁故事:“孝”的故事——伯俞泣杖

       【原文】

       伯俞母杖,常悦受之。不痛大泣,知母力衰。

       汉韩伯俞、梁人,性至孝。母教素严,每有小过,辄杖之,伯俞跪受无怨。一日、复杖。伯俞大泣,母讶问曰:“往者杖汝,常悦受之,未尝或泣。今日杖汝,何独泣乎。”伯俞曰:“往者儿得罪,笞尝痛,知母康健。今母之力,不能使痛,知母力已衰。恐来日无多,是以悲泣耳。”

       李文耕曰:“人子之身,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。父母之力,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。况驹隙之景频催,风烛之膏易殒。天伦聚乐,有能至百年外者乎。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,真伤心语,不堪读也。”

       【白话故事】

       汉朝时期,河南有个韩伯俞,生性孝顺,他很小的时候,父亲就离开了他,他与母亲相依为命。这孩子本质虽善,但玩心很大,做事情总是毛手毛脚。韩伯俞的母亲,见儿子做事情毛躁,觉得他心性偏躁动,若不从小加以纠正,长大以后恐再难调整。因此,母亲从日常的小事情着眼,对伯俞管教细致且严厉。当发现他吃饭时把米粒掉在地上,三天两头弄破自己的书包,对长辈说话不加尊称,做功课时东张西望……就会责罚。母亲责罚时是用藤条抽打伯俞的屁股或背部。伯俞悟性很好,每次母亲责罚,都明白自己错处,也知道母亲打他是为他好,所以无论母亲打得多么痛,从来他都忍住不哭。而对母亲来说,打自己孩子的时候,自己心又何尝不痛呢?看到孩子闷不吭声,以为孩子没有改过的心,所以就越发用力,想让孩子知道他错了。

       在邻居们看来,伯俞母亲超级严厉,就像在虐待孩子一般,甚至有邻居直接劝阻伯俞的母亲,让她不要再那么严厉对孩子。伯俞的母亲从不辩解,但还是坚持采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。重要的是,伯俞自己深深理解母亲每次打自己都是为自己好。他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有做事情欠考虑、总是毛手毛脚等坏习惯。为了不让母亲总是操心,伯俞暗下决心,绝不犯同样的错误。伯俞想到就努力去做,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想问题越来越成熟,做事情也越来越沉稳了,这样一来受到母亲责备的次数也渐渐减少了。伯俞纯孝本性和为人处世的德行,被当地知县知晓并举荐给了皇上,伯俞被册封为孝廉,并被派到江南做知县。随着官职的提升和政绩的彰显,他越来越感到童年时母亲对他的管教带给他一生的益处。周围认识他们的人,也明白了伯俞母亲的良苦用心。

       随着伯俞年纪的增长,母亲责罚伯俞的次数更加少了。这一天,已经七十多岁的伯俞在母亲面前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,母亲很生气,便让伯俞跪在自己跟前,拿起手中的拐杖打了伯俞几下。可意外的是,伯俞失声痛哭起来,把母亲也惊到了。母亲忙问:“孩子,你这是怎么了?是为母错怪你了吗?从小到大,这么多年来,我打你的时候,你从来都没有哭过一声。刚开始我以为是你对我心怀怨恨,赌气不哭。后来明白是你理解我打你打得对,所以才忍住不哭的。这次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,想必是母亲冤枉你了?”伯俞抱着母亲的腿,流着眼泪说:“母亲大人,并非您冤枉我,今天这件事情是我做错了,您应该责罚我。我以前一直不哭,是因为我觉得您都是为我好,虽然很疼但我是接受的,而且您每次打我打得很疼,就表示您很健康,体力很好,让我觉得很安心。但是,今天您打我,看着您举起手中的拐杖都有些费力了,我很是愧疚。我都这么大了,还让您为我操心,对不起您!今天被您打,我感觉不到疼,说明母亲您的力气变得非常小了,您身体弱了,我真怕您有一天离开我……”说到这里,伯俞哭得越发伤心了。

       母亲听至此,心里也酸酸的,但她很欣慰地对伯俞说:“我家伯俞让我放心了,我可以安心了。你现在明白事理,为人处世,心中时刻能感觉别人的感受。虽然之前你也知道要孝顺我,听我的话,但还是屡次犯错,这说明你还是没有从内心去改正错误,也没有真正体会娘每次打你的心情。现在,你再被我责罚时,能知道为娘我的状态,体会我的心情,这样你就能从内心真正去忏悔和修正自己。所以娘觉得你是成人了,以后娘不会再打你了。”

       伯俞听了母亲的话,受益匪浅。原来母亲的用意如此深远,直到自己到老了才体会到。养父母之身,是最基本的孝顺;安父母的心,是更高层次的孝顺;如果能养父母之志,就是最好的孝顺了。而志,就是积极向上的、心里能够一心为他人好、为国家好的想法和作为。

       李文耕曾评论说:“孩子的身体在父母的养育下,会变得日渐强大,而父母的体力则因养育孩子的付出而日渐衰弱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人的精力逐渐消耗。人间天伦相聚的美好,有能超过百年的吗?韩伯俞说母力不能使痛一言,真正让人心伤,不忍去读啊。”

       (改编自蔡振绅先生编著的《德育课本》三集第1册孝篇《伯俞泣杖》)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八十四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