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”心学”的精髓(下)——龙场一悟格心物

张庆祥讲师

       接上篇(王阳明“心学”的精髓(上)——自小立志做圣贤)。王阳明经历坎坷人生,终于龙场一悟,这位集文学家、军事家、哲学家、修行人于一身,精通“儒释道”三教的伟大人物,究竟了悟了什么呢? 什么才是“知行合一”的真意?一起来了解并学习一个“心地光明”的人生……

       在被贬到龙场后,有一天深夜王阳明做了一个梦,梦里好像有个人告诉他:

       “格物”只格心上的物,物不在外。物在哪里呢?就在你的心中。

       他在梦中惊而跳起,旁边的随从也被惊醒,看到他自言自语:“我悟到了一个道理,我原来被‘格物’的道理所困惑,现在知道说圣人的义理是本性里面俱足的,只要返求于本性便是‘格物’。”

       讲本性大家可能听不懂,他其实讲的是我们的心。“格物”就是“格心”,心一正,万物本来就正,万物哪里需要你格?如果说格万物是了解万物的道理,那是当科学家、当物理学家、当化学家。你可以把火箭发射到太空,把潜艇放到海底最深,这都叫“格物”没有错,但是与自家的诚意正心,与你的心性何干呢?如果一个人,他把电脑当作一个物格透了,他可以当超级黑客,他可以犯很大的罪,但跟“格物”还是无关,跟“诚意正心”又有什么关系?是毫无关系的。

       “格物致知”就是为了“诚意正心”做基础的,是你格了物之后会“诚意正心”,会产生良知,会修性、会炼命,那个是跟自己有关而已,跟外面是没有关系的。原来古圣人要正了自己的身心之后,才去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才往外走。但往外走之前要先正你的心,正你的心最根本是“格物”,格物是格自己的心性而已。所以朱熹说“格得一草一物”是彻底的错。

       王阳明的这一梦,好像把之前的症结给打开了,也许您可能会疑惑:“为什么王阳明只做了一个梦就能悟道?这是偶然或是运气?”我们不妨想下:如果有人忽然这样告诉你,你会有什么反应?你能不能打开这个症结?我们不要忘记,其实王阳明在他一悟之前经历了很多的累积、很多的挫败。但他没有放弃,一直在不断地搜罗,不断地去拼凑,这个能量已经集聚很大了,就像蛋壳将破不破,突然点它一下,它就破了。

       这一梦给王阳明的启示就是:心就是理,之后的学问,就从“格物”是格心的理,变成把心的“非”格掉之后,良知才出现,便“致良知”。“致良知”之后,把它用在举止行为、待人接物上,就叫做“知行合一”。

       现在听到“知行合一”,我们的理解就是你知道了就要去做到,两个要合一。我们现在对王阳明的了解好像就是这样,老生常谈,这个意义对你来讲并不大。其实这个“知行合一”的“知”是“心上的知”,心上它是个物,物是什么?是气。

       心为什么叫做物?心为什么就是一股气?下面我们引用《王阳明传习录》中对于“心就是气”的描述来说明:

       原文:
       孟子“性善”是从本原上说。然性善之端,须在气上始见得,若无气亦无可见矣。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即是气。程子谓:“论性不论气,不备;论气不论性,不明。”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,只得如此说。若见得自性明白时,气即是性,性即是气,原无性气之可分也。

       这段话用现代文来说大意是:孟子提倡“性善”说,“性善”是怎么个善法?一定要那个气出来你才感受得到,如果心离开了气,心是感觉不到任何东西。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心,心就是气,也就是说气即是性,性即是气,气跟性也没得分,心跟气也没得分,气就是阴阳,阴阳的次序就是理。所以理跟气没得分,心跟气没得分,性跟气没得分,命跟气也没得分。离开了气就没办法感觉。

       例如恻隐之心,我们说于心不忍,是不是内心有一种不忍的感觉?这种感觉是气所经营的;我们非常羞愧的时候,是不是充满了一股能量,让你很难受,甚至脸都红了,那个是不是能量,那个就是气。

       所以王阳明已经彻底地知道了心跟气是无可分的。后面他就说到心就是气,性也是气。这个也是孟子说“我不动心,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,他就是把“不动心”和“浩然之气”给打成一片了。这个就是王阳明最伟大的地方。

       王阳明的学说让很多人眼前一亮:他把“格物致知”跟“诚意正心”串起来成一件事。以前按照朱熹的解法,“格物致知”变成是知道很多物理的知识,跟自己的“诚意正心“却成了两件事。

       之后王阳明就别出于朱熹、程颐、程颢之类,在宋明理学中自走一条清流,很多后代的学人就说他自成一派。

       实际上,王阳明没有自成一派,王阳明所谓的“致良知”、“知行合一”,所谓的“龙场一悟”,完全是追寻孔孟的步伐,也就是和《大学》里“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”这一贯的学问是完全相同的。

       他是真的在心中感觉到“心就是气”的人。可惜 “心即是气”这一点,后儒还是很少发现,现在纯粹就变成是文章的检讨、研究来用的,极少人能够看到这个精髓。

       我们“黄庭禅”常常讲,把心中的那股气,把黄庭里面的气当作一个物理现象、物理能量,自由地起,自由地灭。那个就是物,把它格正了,这就是“格物”,也就是我们黄庭禅所教的观照,观照你内心的一窍,气在里面翻涌是怎么样把你击垮的,怎么样牵牢你,怎么样绑架你,然后“黄庭禅”教你怎么放松你的身心,看着它如潮水一般自由奔腾,不跟它翩然起舞,那我们就可以从气的枷锁走出来,这样就可以恢复到你的良知。

       这个学问是一贯的,我们不是跟王阳明学的,但我们的学问是直贯孔孟根源的学说。习近平主席所讲的“中华文化的精髓就在贵州王阳明‘龙场一悟’这个关键点上。”这是很正确的,因为王阳明“龙场一悟”直接跟孔孟的心法遥遥相接,王阳明的学说是直贯孔孟根源的学说,我们跟王阳明的学问就可以互相辉映。

       四十七岁时,王阳明帮当时的国家平定了很多乱事,之后就生病了,耗尽了他的元气,以致无法恢复,在他弥留之际,门人问他,“你的心学还有什么没有讲的?”他皱了一下眉头,说,“此心光明,还有什么话可说呢?”然后就过世了。这就是王阳明的一生,非常难得的一位学者,他精通“儒释道”三教,是文学家、军事家、哲学家、修炼家。

       王阳明先生用生命去体会到,心原来就是一股气。可惜的是他没有像我们“黄庭禅”把位置点得明明白白,原因也是怕大家误会。就像如来佛跟阿难说:“心在哪里很重要!如果你没有找到心在哪里,你的学问就等于面墙而立,你没办法走半步。”由此引出了“七处征心”,这个之前的公案中我们也讲到了。问了半天,如来佛说,都不是,不在里也不在外,不在中间,什么都不在。结果是在哪里呢?如来佛也没说。

       其实开悟只有靠你自己感觉,你感觉到了,就会相信我说的话。在两乳正中那个气场里面,就是心轮。为什么叫做“心轮”?如来佛早说了,心如果不是在心轮上,你又何必叫“心轮”呢?而心轮就是五千年前修行家录图子所指出的“黄庭”这一窍里面。所以说三教、五教都是一样的,我们不歧视哪个宗教、不排斥哪个宗教,因为我们知道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有直指真理的根源。所谓真理的根源是自性的真理的根源,都是彻底了然自己的心、自己的性、自己的命的觉者。自古英雄一条心,无论你是哪个宗教。

       所以“黄庭禅”今天所谈的东西实际上是无关宗教,我们也不立什么宗教之名,我们只是一个学问以一个学问来问世,告诉你自身的真相——“心即是气”。这不是只有我(编者注:张庆祥张讲师)一个人说。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写得明明白白——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,即是气也。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
后记

       现在很多学者喜欢翻译王阳明的书,但在他们看来王阳明的学说很多地方没有办法翻译,原因在哪里?他们不知道心跟气又怎么会有关。你必须自己观照自己身中的心性这团气,内观要有收获,你才看得懂他在说什么,如果内观没有收获,没有察觉心跟气的瓜葛,你无法解王阳明的学说,你也无法进孔孟的学说,连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都看不懂。

       所以我们会觉得中华文化不好用,就是因为有个关键没有被打开。这个就是翻译这些古代觉者所遗留下来的文章的困难处。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读一下《王阳明传习录》的原文。

——本文来源:《幸福内心禅》第101集

上篇:王阳明“心学”的精髓(上)——自小立志做圣贤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