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爸妈的话,就是孝顺小孩吗?

张庆祥讲师

       编者按:孝顺~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!从古至今,关于“孝”的故事,更是不计其数……可是家长和孩子们,您们知道吗?孝顺也是需要明白事理,懂得权变的。让我们从“曾参误除瓜苗”的故事开始讲起吧~

父亲错了也要顺从吗?

       《孔子家语》里面有这么一段故事:一天,曾子种瓜,在瓜藤旁边除草,结果除了草,也误斩了瓜的根。他的父亲曾皙大怒,拿了一根手臂粗的棍棒打在他的背上,曾子一下就昏倒在地,不省人事。曾子醒来后,他怕父亲担心,就假装很有精神,又弹琴又唱歌,故意让他的父亲听到。

       孔子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,告诉他的其他弟子:曾参(曾子的名字)来,不要让他进门。曾参认为自己无罪过,就请人问为什么?

       孔子说:你没听过吗?以前舜有一个顽父叫做瞽叟,瞽叟天天想要害死舜,而舜是怎样侍俸他的父亲呢?如果瞽叟找舜有事情,舜马上出来,随时都在旁边,做什么通通都没问题,非常孝顺。

       可是当舜知道瞽叟设计要用什么伎俩杀他的时侯,他从来就没有让父亲得逞过。这厉害了吧!正事找舜,他马上出来!而瞽叟一动要杀舜的脑筋,舜早早就知道,就会逃之夭夭,让瞽叟没办法得逞。

       孔子又说:小槌则代过,大杖则逃走。小槌,就是比喻父亲打你的时候,是拿的一根像拇指粗细的藤条或棍子,是打不死人的。那我们就让他打,可以借此让父母消消气。

       可是如果父母拿出的棍子像手臂那么粗,打下去肋骨会断好几根,骨头也会断两根,甚至可能会打死人的,那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逃走。

       虽然瞽叟一直想害舜,但最后没有成为杀害自己孩子的父亲,这归要功给谁?当然是归功于舜呀!舜善于观察,感觉不对就逃走,可是又没失去他的孝心。

孝顺要懂得权变

       在这件事中,孔子认为曾参有两个罪过。首先,曾参委曲自己的身,去承受暴怒的父亲拿粗大的木头打自己,几乎把自己打死还不逃。如果他被父亲打死,等于陷父亲于不义。以后世上就多了一个杀死自己孩子的父亲,叫曾皙,被杀死的孩子叫曾参,这是第一个罪过。

       第二个罪过是什么呢?曾子是天子的子民,一个天子的子民被另一个子民所杀,另一个人有没有罪?有罪呀!因为天子损失了一个良才,又多了一个罪民,对不对?害父亲变成杀子的凶手,有没有罪呀?有罪呀!

       如果因为曾参不懂得逃,只懂得求的这种死学问,而造成天底下这么大的罪人,那曾参有没有过?

       所以曾参听后说:“那我罪过可大了!”赶快小碎步跑到孔子的面前谢罪。

       通过上面的故事,大家应该明白,国学里面,古人教给我们的学问,不是毫不变通的,是有体有用、非常灵活的。

经典中的“体”“用”帮助我们达孝

       三纲中,虽然是立了“父为子纲”,但那并不表示为父的就可以作威作福,把自己的孩子榨干、甚至害死,孩子都不能反抗。古人不是这样讲的!

       古人告诉你,有一个限度,那个限度就是不能违背生命,不能违背养生,不能违背生命的长养。孝顺父母也要以这个原则来孝顺。

       那么对于“君为臣纲”来说,在《孔子家语》里还有这么一段:

       鲁哀公问孔子说:“孩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就算孝吗?臣听从君的命令就算是忠吗?”一问,孔子没有回答;二问,孔子依然没有回答;问了三次,孔子都不回答。因为他知道鲁哀公懂得粗礼,不懂得细礼、微礼。

      孔子出来后,对子贡说(孔子的高材生):“刚刚鲁哀公问我‘孩子听从父亲的算孝吗?臣听从君的算忠吗?’他问了三次我都不敢对。子贡你来说说看,依你该怎么回答?”

       子贡说:“孩子听从父亲是孝呀!臣听从君是忠呀!这有什么疑问呢?”

       孔子说:“唉呀子贡!你这个野人,亏你跟我学道这么多年,这些道理你没听过吗?

       过去的明王,万乘之国的君,下面诤谏的人要设七人,这样国君就不会有过错;千乘之国,要设诤臣五个人,社禝就不会有危;百乘之家要设诤臣三人,他的禄位就不会被更替。

       那同样的,父亲下面如果有儿子懂得跟他诤谏,那父亲也就不会行不义无理之事了呀!

       孩子只听从父亲的哪里算孝呢?臣子只听从国君的又哪里算忠呢?

       怎样才是孝?怎样又才是忠?要看这个事情能不能做!可以做的才从,不能做的就不从,这才叫做孝,叫做忠。”

       以上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,国学是多么活泼啊!三纲虽然立了,是指常态是这样的,但不能无限上纲。

       所以,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孝子,我们不光需要孝心,也要明白事理,懂得如何权变,才能更好地照顾、成就我们的父母。

——本文来源:《幸福内心禅》第14集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