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人犯错了,我们该怎么办?

张庆祥讲师

       编者按:古人犯错,孔夫子会把“子为父隐,父为子隐,直在其中”看作是直的行为?现代社会,如果是家人犯了错,我们又该如何处理?亲亲相隐的观念是否也通用于其他亲人、朋友呢?

“亲亲相隐”是恩义

       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”,讲的是直系的亲属,因为他是恩义莫大的人。假设一个曾经救过我们性命的人,他偶尔犯了一点错误,我们也舍不得去举报他。这是为什么呢?

       因为他跟平常的人是不一样的,他对我曾经有过救命的恩义。人家对我有恩,我就会心怀感激,这是一种恻隐之心,这是我们内心中柔软天性的显现

       既然是天性的显现,纵使他日常生活中犯了一些小过小错,我们也会舍不得举报他。但这不适用于那种杀人放火的犯错,那种错误当然是要被绳之以法的。

       我们是不会揭发对我们有恩义的人,这就是允许人们内心良知的发现。当然这种情况,只会应用在对你的父母、对你自己的小孩身上,因为这种天性是无法割舍的。

       但是如果他曾经救过你的性命,那他跟别人有所不同,你对他也会有相同的感恩心。至于其他亲戚呢,在人伦义理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恩义,其他人或者朋友也是如此。

相隐后,要劝诫归正

       很多人针对这个话题批评孔子。我们可以转180度,做一个跟孔子做法完全不一样的假设。假设你的父亲偷了一只羊,你直接去揭发他;你的父亲车子没停好,你去举报他;你的父亲闯了红灯,你去举报他。请问,你们的父子天性跑去哪里了?

       当你这样转180度去想象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:啊,是的!原来在我们的天良里面,对于我们的父母、我们的亲生子女有一种恩义。因此那种爱,是跟一般的人都不一样的,这个是天良的发现,是任谁都无法割舍的。

       因此,对于小过小错,比如警察找上门了来问刚刚谁乱停车了,谁闯了红灯,甚至是刚刚谁偷了一两个水果这样的小过错,你可能会说:“哦,我不知道,我没看到。”

       可是等你回家之后,无论是对你的小孩、你的父母用哭哭啼啼的劝诫方式也好,还是跪着要他改过也罢都要说出来的。这就是圣人所说的情节和做法,而不是像那些争论所说的“亲属互相隐护”。

       圣贤说的是当下不让这个丑事宣扬出来,不让我恩义莫大的人受到屈辱,但是私下呢,我要好好地训诫他一番,让他好好地改过。

——本文来源:黄庭禅喜马拉雅在线问答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