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洞察君心的智慧

孔子洞察君心的智慧  【原文】

  卫侯闻孔子之来,喜而于郊迎之。问伐蒲,对曰:“可哉!”公曰:“吾大夫以为蒲者,卫之所以恃晋楚也,伐之,无乃不可乎?”孔子曰:“其男子有死之志,吾之所伐者,不过四五人矣。”公曰:“善。”卒不果伐。他日,灵公又与夫子语,见飞雁过而仰视之,色不悦。孔子乃逝。

  【张讲师讲解】

  孔子来到卫国,卫侯听到孔子来了很高兴,从皇宫走出来,到郊外去迎接他。卫侯见到孔子就问他说:“公叔氏在蒲叛变了,可不可以伐他啊?”其实蒲就是卫国的一个县。孔子说:“可以伐。”为什么?叛臣当然要伐啊,叛不是背叛于我,而是背叛于天下众生,背叛于公义,那应该伐。卫侯说:“我的大夫呢,他们认为这个蒲邑是卫国以后要用它来抵抗晋楚的强权的,它靠着晋楚的这个地方,如果我们伐它的话,就得罪这个蒲人啊,我想大概不可以吧。”孔子说:“其实不是这样,大半里面的那些壮丁,都有效忠卫国、奋死一战的志向,他们其实不想跟着公叔氏叛乱。其实打进去就知道,所有的人都响应我们。我们真正要伐、要对付的只那四五个人而已啊,并不是打整个蒲邑的百姓。”卫侯说:“好。”但是最后,卫侯还是听群臣的,他并没有伐,也就是说,这第一次,他其实并没有采纳孔子的意见。于公义上应该要伐的,但却没有伐,他没有那个魄力。

  过了几天呢,灵公与夫子两个见面谈话。看到那个雁鸟从他前面飞过去,他抬头去看呢,然后表情不高兴,孔子马上就离开了。

  那为什么孔子在这两件事情后要离开?一个是卫侯问他伐不伐。孔子到每一国去,就是看,看看有没有可行道的机象,有没有这个征兆,什么征兆?那个征兆就是国家的国君愿意跟孔子谈,谈完之后要发现孔子的才学,而后要愿意用他。所谓愿意用他就是愿意听孔子的话,有这个征兆的时候,孔子就觉得他会留下来。但是如果说短时间之内就发现这个人根本不会听你的,也没这个魄力,那孔子就会早早就离开。

  这就是一个早早离开的例子,孔子不愿意多留。第一次建议卫侯该伐,但他没魄力,明明于礼上都应该伐,可他没这个魄力。第二次,看个雁鸟飞过,卫侯色现出不悦。在跟一个你敬重的人谈话的时候,小小的事情,雁鸟飞过,你有什么好不悦的,对不对?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会不悦,喜怒无常的话,这是很难扶得起的阿斗,扶不起啊!然后,对一个敬重的人,我们不会现出这种神色,再大的事情都会忍下来,对不对?那这么小的事都显现出不悦的神色,可见对这个人的轻视。所以,孔子看到这个征兆,卫侯是不可能用他的,孔子就早早离去,一点都不眷恋。

——整理自张庆祥讲解《孔子家语•困誓》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三百六十一期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