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儒学为何要引用佛家的词汇?

       网友问:阳明先生说:“圣人之道,悟性足矣。”又说:“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贤。”而讲师总是不时说到“佛性”这个名词,按照儒家和阳明心学来讲,应该讲“明德”才对,既然要提倡传统文化,又何必用佛家的名词呢?如果儒释道都是一样的,那么只留下一个佛家或道家也就够了,何必再讲儒家的心学呢?老师,您是在讲儒学还是在讲佛法?

       张讲师答:语言文字不同往往会产生隔阂,比如中国的“仁”字,在英文中就很难找到一个贴切的字眼来替代,若直接翻译成“爱”,又觉得若有所失,不能表达出它真正的意思来。经典里所用的语言文字也是这样,各教经典里很多字眼,大多数是用来形容本性的,虽然他们用的名词可能不一样,然而本性只有一个。在佛家可能称为“佛性”;在儒家可能称为“本性”、“良知”、“明德”;在道家,可能直接称为“道”、“气”。学者如果能够放弃派别歧见,用各教不同的名词互相佐证,对于本性的体会便会更圆满,更不易产生偏失。这就好像研读经典一般,即使是同一教派的经典,也不能只研习一部,这样容易偏狭了自己的知见,堕入种种误会而不自知。因此古今有很多佛家高僧,在讲经说法的时候,也常引证道家或儒家的名词来相互佐证。而近代的王阳明,在《传习录》里讲的心学,也常引证到很多佛家的名词、公案。我想佛陀和老子在天上有知的话,也必然不会反对儒家的人引证他的说法才对!

       老天爷派圣贤仙佛下凡,在地球上创立了三教,目的是让人们可以互相佐证,而不是让他们骄傲自恃,各持己见。以前我读经典的时候,就是三教经典平衡着看的,因此我才有机会发现,三教原来是互相连贯的,那么多不同的名词,原来都是在讲同一个本性!那么多不同的比喻,原来都在讲同一个心法!把三教的名词拿来相互佐证,让人更容易明白心性的本质,因此我在讲《六祖坛经》、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也会引证儒家、道家的话来佐证;讲《道德经》的时候,也会引证佛经的话语来佐证。

       真理不分教派,也没有年龄、种族的区别。讲儒家经典,引用佛家的话来佐证,是对佛家的一种肯定与尊重,而不是诋毁;是促进宗教的融合互信,而不是狭隘地要在教派之间划出鸿沟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非常包容,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,中原的人对这外来的宗教没有丝毫的排斥。今日中华民族吸取了佛陀慈悲的精神,成为文化中的养分,我相信今日有人引用佛家经论来教化子民,促进宗教融合,佛陀一定感到非常高兴。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三十一期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