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耻”的故事——弘景异操

【原文】

  弘景冲龄,即能明理。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

  南齐陶弘景,幼有异操。读书万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年十岁,得葛洪神仙传,昼夜研寻,便有养生之志。曰:仰青天,观白日,不觉为远矣。 梁武帝蚤与之游 ,即位,征之,不出。有大事, 无不咨询,时人谓之山中宰相。

  读书万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此一也。即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一也。故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人得一而成圣。得其一,万事毕。弘景得一了一,是以享寿八十五,无病而逝,颜色不,屈伸如常耳。

  【白话解释】

  陶弘景(456年~536年),字通明,号华阳隐居,丹阳秣陵(现江苏南京)人。南北朝时齐国人。一生经历南朝宋、齐、梁三个朝代,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、医家。他出生于书香家庭,从小就特别爱钻研经典古书、医药典籍,所以不到十岁,就已经博览群书啦!在他心目中,对圣人的言行已经非常熟悉,并且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。

  他在当地非常出名,对经典有任何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,大家都会跑来问他。有时候,别人问的事情他不清楚,没读过,或者不记得,他就赶紧去查经典、找资料,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家人说:“你何必这么辛苦呢?任何人都不是完人,哪里有知道世上所有事情的人呢?跟人家说你不知道不就行了嘛!” 陶弘景说:“确实,人不可能知道世上所有的事情。但是,当别人提出问题,自己不清楚的时候,还不去学习,就是孔夫子说的下下等人啦,那怎么能不感到羞耻呢?”家人问,“孔夫子怎么说?“陶弘景说:“孔子说: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(意思是说,天生就知道很多的人是上等人,通过学习而知的人,稍次一等。有困难和疑问才去学习的人,是又其次的。如果遇到困难和自己不懂,也不去学习的,那就是下下等人啦!)。我已经是困而学之啦,不能再做困而不学的人!”家人听他这样一说,深觉有理,便支持他找到学问的答案。

  大约在陶弘景十岁的时候,得到了道士葛洪作的一部《神仙传》,他看了非常欢喜,日夜钻研,非常向往那种清新静雅的境界。他说:“仰起头来看着青色的蓝天、热烈的白日,天地造化如此奇妙,心中有莫名的敬仰升起,意境伸向远方!” 十五岁他便著书《寻山志》。二十岁时,他被推荐去陪各位皇太子们读书,后来任左卫殿中将军。他淡薄名利,对做官毫无兴趣。齐武帝永明十年(492年),36岁的陶弘景辞官,把官服挂在神武门上,到江苏曲山(今天的茅山)隐居,并开创了道教茅山宗,游历诸多名山,探访药草,自号“华阳隐居”,成为著名的道教人物。

  另外,他也十分喜爱医药学,亲自验证、寻找药物、调查研究、为人治病,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第一部药学专书《本草经集注》,对祖国的医学作出卓越的贡献。

  梁武帝萧衍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,称帝之后,深知陶弘景的才能,几次想请他出来做官,都被他拒绝了。有一次陶弘景还画了一张画,上面有两头牛,一头自在地吃草,另一头带着金笼头,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。梁武帝一见,就知道陶弘景不愿意被官场束缚,也就不勉强他了。但在遇到许多国家大事,自己无法定夺的时候,就会写信,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。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,就回信给梁武帝。于是,朝廷与曲山之间信件不断,陶弘景虽身在朝廷之外,却成为了影响朝廷决策的人物,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“山中宰相”。

  陶弘景治学严谨,学识渊博,精通天文历法、山川地理、医术药物、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,在药物、治炼、天文、地理、生物、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,令后人叹为观止。

  改编自蔡振坤先生编著的《德育课本》初集第四册 耻篇《弘景异操》

——来自电子报第二百九十八期

 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