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教育理念

拥有自制力的人生,才有真正的自由(下)

拥有自制力的人生,才有真正的自由(下)

 我们以为,要完全尊重小孩,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。但往往会忽略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小孩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。这时候给孩子自由,其实是在摧毁他的自制力。先建立规矩,再开放自由度,才是给孩子最好的“自由”。
拥有自制力的人生,才有真正的自由(上)

拥有自制力的人生,才有真正的自由(上)

没有自制力的人生不堪设想,孩子的自制力从小就需要培养。“再富也要穷孩子”,家长的教育观点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。
父母“温柔而坚定”,为何养出熊孩子(下)

父母“温柔而坚定”,为何养出熊孩子(下)

威吓,是为了执行爱的教育。相信智慧的父母一定会从这篇文章受到启发,学会有体有用的教育。
父母“温柔而坚定”,为何养出熊孩子(中)

父母“温柔而坚定”,为何养出熊孩子(中)

当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失灵时,如何采取霹雳手段?度又应该怎样把握呢?从驯兽师与野兽的案例中,让我们来看看,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和借鉴?
父母“温柔而坚定”,为何养出熊孩子(上)

父母“温柔而坚定”,为何养出熊孩子(上)

西方提倡的温柔而坚定的养育态度,已在我国流行多年,可如今,熊孩子却越来越多。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浮躁? 难道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错了吗?它是怎样制造出了熊孩子的呢?
传承老祖宗的智慧,刚柔并济的教育

传承老祖宗的智慧,刚柔并济的教育

出了社会,不仅折腾他人,也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,因为外面的世界要比家里残酷许多。刚柔并济、恩威并施的教育,才是智慧的做法。
把握教育界限,养出是非分明的孩子

把握教育界限,养出是非分明的孩子

当教育的界限消失,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?满屏的熊小孩和无数的社会乱象,揪着我们的心。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乱象?还是要从立规矩谈起。
蜕 变

蜕 变

作者:杨波   八点半是约定好睡觉的时间,奇鑫走过来,我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过来问晚安,然后去睡觉。   他突然说:“爸爸,我现在睡不着,咱俩谈谈好吗?”他的话让我一愣,虽然儿子十一岁了,但是从来没有这样和我说过话,我倒想看看他能说点啥。   我说:“好啊,你想说什么?”   儿子说:“说说我感觉到自己的一些变化。”   我说:“好啊!你说,爸爸听着。”   奇鑫继续说:“怎么说呢,参加小树苗培训,还有课后要求做一些功课嘛,比如早晚问安、餐前感恩、帮助别人、完成作业以后再去玩……”   我说:“对啊,怎么了?”   儿子说:“我发现如果我现在不去做,心里会感觉不舒服,也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,就是下意识地想去做。”   听着他的话,我很开心,微笑着看着他。   奇鑫受到了鼓励,继续说道:“爸爸你知道的,我以前比较调皮,上课爱说话,老师找过你很多次。”   我说:“是的!”   儿子说:“最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我突然不像以前那样爱说话了,有时候喜欢安静地呆着,老师还表扬过我呢。”   我笑着说:“是吗?戒骄戒躁,继续努力。”   (其实这事老师跟我说过,说奇鑫最近在学校里变化挺大,遵守纪律了,对老师有礼貌这方面很突出,只是我怕他骄傲,没有跟他说。)   这时,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。前段日子,奇鑫回来很委屈地跟我说老师批评他说:“你爸爸带你参加这些那些个培训有啥用?”我也觉得老师有偏见,但又不能让孩子去反驳老师,为此还专门请教过辅导长,看看该如何开导孩子。辅导长的答复是:“孩子自己没做好,被老师说几句就受不了,那进步也是有限呀。作为成长中的小树苗和青枫侠,不能这么娇弱。遇到委屈、遇到挫折就气馁,又怎么能怪别人说你没进步呢?家长正好可以引导他如何用有礼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和委屈。”我觉得辅导长说的对,但是当时并没有跟奇鑫说,今天正好借此机会问问他。   奇鑫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我说:“是我自己
尊重孩子,需要适时权变

尊重孩子,需要适时权变

孩子的决定,有的高尚,有的普通,作为家长,需要尊重孩子的一切选择吗?教出明理、情操高尚的小孩,需要如何适时权变呢?
在什么时候,我们该尊重孩子?

在什么时候,我们该尊重孩子?

常听到现代教育中很多这样的声音:“要尊重孩子”,“让他们自己思考做决定。”⋯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什么?到底是尊重,还是顺从?这其中的权衡,如何来把握?

小树苗成长足迹

“礼”在心中温暖绽放

“礼”在心中温暖绽放

“不学礼无以立”,通过习礼的课堂,孩子们变得温暖有礼,“五颗心”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润物无声

润物无声

参加小树苗训蒙班,根植中华传统经典习礼的滋养,女儿有了服务他人的意识,辨事识人日渐聪慧,妈妈很受触动且深深受益。
走进训蒙班——我们不一样

走进训蒙班——我们不一样

原本在父母眼里不懂事、好吃懒做、没什么优点的小朋友,进了小树苗的训蒙班没多久,友善贴心,惊喜连连。这秉承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而落地的教育,真有如此神力吗?
更重要的陪伴,来自一颗宽容的心

更重要的陪伴,来自一颗宽容的心

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是怎样教育孩子的?孩子们在里面会经受怎样的洗礼?借这位志工老师的分享,我们来感受一二。
餐前习礼,活泼有效

餐前习礼,活泼有效

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交往的烦恼和困扰,如果从小就有机会,从生活的日常点滴,来练习、打磨与人交流和应对进退的智慧,那该多好!这样活泼而有效的教育,真的存在吗?
内心洗涤的开始

内心洗涤的开始

小树苗内心成长营课程,不光是培育了孩子们,还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志工,在课堂中历事炼心,突破和改变自己。
逆着习性全情投入,才见别样风光

逆着习性全情投入,才见别样风光

一位小树苗的母亲,很好奇孩子为何那么信任小树苗的老师,对老师能畅所欲言?于是亲自参与,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志工老师, 在校长的指引下,全情投入课堂,对教育与自我成长都有了新的领悟。
亲仁之路

亲仁之路

从开始没有信心去当志工,到后来享受于其中,这中间发生了什么?作者说,此行涤荡了心灵,长养了正气。还没当过志工的同学,欢迎您的加入哦。
接纳与陪伴,让孩子悄然改变

接纳与陪伴,让孩子悄然改变

孩子第一次离开亲人的陪伴,超级不安与敏感,怎么办?志工老师从接纳与感受孩子入手,一步步接近和感受孩子的内心......这次孩子与志工老师“相互陪伴”的过程,让双方都收获了内心的成长。
这样的教育,无声却唤醒灵魂

这样的教育,无声却唤醒灵魂

小树苗内心成长营只有短短两天,是什么样的力量,让孩子和志工老师都在其中得到成长与蜕变?

园丁故事

“忠”的故事——【元方举知】

“忠”的故事——【元方举知】

武则天时代,陆元方担任了为国举贤的重要官职,虽然他磊落忠诚,却被谗言所伤贬去了官职。可是他初衷不改,继续举荐贤人。这日,武后派人叫他前去讯问,是吉是凶,他将如何应对呢?
四、园丁故事:悌的故事-欧阳贤嫂

四、园丁故事:悌的故事-欧阳贤嫂

廖忠臣父母病逝,留下几个月大的妹妹,恰逢妻子欧阳也刚生下女儿。在两个女孩的成长关键点,欧阳做出很多不同寻常的选择,让她赢得一世美名。
悌的故事--进妻返钥

悌的故事–进妻返钥

管一个家族,事无巨细,要审时度势、权衡利弊,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。但同时,也因为掌管着钱财,有审核批准的权利,就有很多人争相成为管家。唐朝李光进的妻子,却把弟媳交来的管家权利还给弟媳,这是怎么回事呢?
“悌”的故事——【公艺百忍】

“悌”的故事——【公艺百忍】

中国历史上有个九世同堂的大家族,900多口人和睦相处,声名远播,让皇帝都非常好奇。皇帝询问治家办法,家族掌管人张公艺道出了其中的秘诀。
与水共舞

与水共舞

白话故事:张庆祥讲师   导读:孔子到吕梁游玩,见一瀑布高三十仞,水流奔腾泻下,连鱼龟都会被冲死。却有一位男子从瀑布跳下,且唱着歌从水中冒出。惊叹之余,孔子见证了一个天大的奥秘。   孔子观于吕梁,县水三十仞,流沫四十里,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。见一丈夫游之,以为有苦而欲死也,使弟子并流而拯之。数百步而出,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。   孔子从而问焉,曰:“吾以为子为鬼,察子则人也。请问,蹈水有道乎?”   曰:“亡,吾无道。吾始乎故,长乎性,成乎命。与齐俱入,与汩偕出,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。此吾所以蹈之也。”   孔子曰:“何谓始乎故,长乎性,成乎命也?”   曰:“吾生于陵而安于陵,故也;长于水而安于水,性也;不知吾所以然而然, 命也。”   有一天,孔子到吕梁山游玩,看到了一个瀑布。这个瀑布有三十仞,(一仞就有八尺,三八二十四尺。两百多尺)是一个很高的瀑布。水从瀑布冲下去流四十里,很远很远还能看到奔腾的样子,连鱼类、龟类都不能游,一冲下去都会死。可是孔子看到一个男人从瀑布上往下跳,而且跳下去还顺着水游,孔子以为这个人要自杀了,就赶快叫弟子顺着水流跑,准备去救他。跑了数百步后,看到了那个人,他自自然然地从水中冒出来,披着头发边游边唱歌。   孔子从旁边过,就问他说:我还以为你是个鬼嘞,仔细看是个人呐。怎么可能有人就这样跳下去不死啊?请问您这么玩水,是如何认识这个水的?你怎么不被水淹掉?连鱼都过不去,为什么你可以这么悠游自在呢?   这个人就说:没有啊,我没有什么特殊的道。一开始,我先认识水性,顺从着水性,跳下去的时候,跟着水一起往下,一直往下、一直往下,毫不抵抗,然后跟着这个水流再涌出来。   他不必奋力,也不必一直挣扎要出来,水自然会把他送出来。他说:“我只是顺从着水下去,再顺从着水上来。”各位,这是最省力的方式。因为水下到最底部一定会卷上来,没有哪个水下到最底部不上来的,对不
“廉”的故事——【虞愿见石】

“廉”的故事——【虞愿见石】

  【原文】   虞愿清廉,海边有石。乃往观之,云霄无隔。   南宋虞愿,为晋安太守。郡出蚺蛇,胆可为药。有遗愿蛇者,愿受而放之二十里外山中。一夜、蛇还床下,复送四十里外。经宿,更还故处。海边有越王石,常隐云雾中。相传惟清廉太守乃见。愿往观,清澈无隐蔽。   许止净曰:“一念慈心,遂感物类有依依不舍之意。然则所谓毒蛇者,人自毒之耳。石能判贪廉,此何殊于指佞草耶。如此可宝贵之物,何以无闻于天下。岂以清廉绝迹,如珠之远徙交趾乎。”噫!   【白话故事】   南北朝时候,南宋朝有个清明的官员,叫虞愿(426—479),字士恭,会稽余姚人。   关于虞愿,流传着不少有趣的小故事。据说他小时候,庭院里有棵橘子树,橘子一般秋天结果子,可是有一年,竟然在冬天结了果。家里的其他子孙小辈都争着摘取,唯独虞愿不去摘。家里人对此感到奇怪,问他原因,他说:“橘子应该给长辈们先享用,而且没有几个,我就不要了。”大家看他这么小就没有贪念,对长辈有恭敬心,都啧啧称赞。   有一年,皇帝建造了一座寺庙,极其奢侈。皇帝本来想在庙里建一座当时最高的塔,要十层,但因为难度太高,最后改成了两座,各有五层。然后,皇帝得意洋洋地对大臣们说:“我建这座寺院,是个大功德!”虞愿却对皇帝谏言说:“陛下,您建造此寺,用的都是老百姓卖儿卖女、典当老婆的钱, 佛菩萨如果有知,应当悲哭,哪有什么功德呀?”在场的官员听了这话,大惊失色。大家心里都明白,但谁都不敢对皇帝这样直言相谏,而虞愿却能指出皇帝贪功德而损害民生的过失。皇帝听罢,果真大怒,但念及虞愿一向办事公正有方,功劳不小,所以皇帝叫人把虞愿驱赶到殿外而没有做更重的处罚。虞愿从容而去,神色不变。后来,皇帝觉得,如果要国家长治久安,的确需要这样的直谏之人来导正自身的言行,所以就又召虞愿回去做官了。   虞愿在晋安做太守时,当地出产一种蚺(rán)蛇(是一类体型巨大的蛇),它的胆可
“耻”的故事——【钱徽焚书】

“耻”的故事——【钱徽焚书】

  【原文】   钱徽得书,取士无私。受诬不辨,出书焚之。   唐錢徽,為禮部侍郎。宰相段文昌、學士李紳並以所善委徽,求致第籍。徽不能如二人請。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,貶江州刺史。或勸徽出文昌書自直。徽曰:「苟無愧於心,安事辨證耶。」敕子弟焚之。後拜吏部尚書。   今之暮夜苞苴,夤缘请托者,无论矣,而上以所善委其下,大率皆段文昌李绅也,谁敢违之。钱徽能不如所请。已为难能。乃受诬不自辨白。更焚其私书。此等度量。岂凡人所能及。文昌等真当愧死矣。   【白话故事】   唐朝时,有一个叫钱徽的人,做了礼部侍郎(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)。当时的宰相姓段名叫文昌(礼部侍郎官职要比宰相官级低),他和李绅交好,李绅是专管制诰的官。这一年,钱徽担任全国科举考试的主考官,段文昌和李绅两人正巧有认识的朋友参加科举考试,于是段、李两人就把参加科考的朋友的名字写在信纸上,当晚亲自到钱徽家送信,请钱徽看在他们俩的面子上,在考试中通融一下,让他们的朋友能顺利通过本次考试并中选。虽然宰相段文昌亲自找钱徽通融,但钱徽却凛然不为所动,坚持公事公办。结果放榜时,段文昌和李绅推荐的人都没有中选,段文昌觉得自己作为宰相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,从此对钱徽怀恨在心。   这次科举考试结束后不久,段文昌就上书皇帝弹劾钱徽,污蔑他在本次科考中并不是真的为国家选拔人才。作为主考官,收受他人贿赂,利用职权徇私枉法,他所录取的进士没有真才实学。段文昌就这样把莫须有的罪名扣到钱徽的头上。遗憾的是皇帝也是非不分,听信了段文昌的污蔑之词,加上李绅在旁边“添油加醋”,诽谤钱徽,惹得皇帝大怒,把钱徽连降几级,贬到江州地方去做刺史(在地方上做监察工作)。   原本科举考试前,段文昌为了那些攀附权贵请托的人,趁着夜晚亲自到钱徽府贿赂通融。一般来说,段文昌、李绅与钱徽同朝为官且官职比钱徽大,两人亲自上门送信委托通融,没人敢违背。但是钱徽却坚决不做任何徇私
“悌”的故事——【王何贤名】

“悌”的故事——【王何贤名】

  【原文】   王妻何氏,勤俭积资。弟妹贫困,尽以与之。   宋王木叔,甚贫。妻何氏,永嘉人,勤俭佐夫,家用遂饶。一日,语夫曰:“子可出仕,弟妹贫寒,余资久蓄何益,请以与之。”木叔曰:“是吾志也。”旦日尽散,簪珥不遗。木叔既仕,何氏又曰:“弟妹尚困,有田如许,何不畀之。”夫喜曰:“此尤吾志也,尽以田与弟妹。”一郡称为贤妇。   吕坤谓憎同室而专货利,妇人莫不尔。欲其彼我分明已难,况尽推所有以与弟妹乎。况其家素贫,因何氏勤俭佐夫,渐渐积蓄,而始得此所有乎。其夫喜而从之,友于可概见矣。   【白话故事】   宋朝有一个人叫王木叔,他从小家境贫困。成年后娶了妻子,大家都习惯称她为何氏,来自永嘉地方。成家后王木叔和妻子何氏没有依靠家里,全靠自己的勤俭节约、努力奋斗,慢慢地让他们小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。   正所谓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。妻子何氏很理解自己的丈夫,觉得他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,于是便鼓励自己的丈夫说:“家里的经济情况现在您已经不用担心了,您何不去谋个一官半职好好去服务百姓,也算是回报乡里对我们的照顾了。”王木叔听了妻子的话,沉吟了许久,但并没有马上表态。   这天,妻子何氏对王木叔说道:“既然您是要准备去为官的人了,家财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没那么重要,以后您若能做一方官员,自然有朝廷的俸禄(官员的薪水)可领。我们不是贪图富贵的人,太过富贵,反而不太容易亲近百姓了。现在弟弟妹妹们还是仅仅维持温饱,还有一些困难,不如我们将我们积攒的这些家财都送给他们吧。这样对大家都好。”   王木叔听到妻子的这一番话,内心高兴异常,没想到妻子何氏考虑得如此周到。   到了第二天,王木叔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请到家里,跟他们说了自己和妻子的打算。弟弟妹妹们不可置信地看着哥哥和嫂嫂,那表情似乎在说虽然大家是亲兄弟姐妹,但世上哪有不爱钱财的人啊?王木叔和妻子何氏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反应,二话不说
“耻”的故事——弘景异操

“耻”的故事——弘景异操

【原文】   弘景冲龄,即能明理。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   南齐陶弘景,幼有异操。读书万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年十岁,得葛洪神仙传,昼夜研寻,便有养生之志。曰:仰青天,观白日,不觉为远矣。 梁武帝蚤与之游 ,即位,征之,不出。有大事, 无不咨询,时人谓之山中宰相。   读书万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此一也。即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一也。故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人得一而成圣。得其一,万事毕。弘景得一了一,是以享寿八十五,无病而逝,颜色不,屈伸如常耳。   【白话解释】   陶弘景(456年~536年),字通明,号华阳隐居,丹阳秣陵(现江苏南京)人。南北朝时齐国人。一生经历南朝宋、齐、梁三个朝代,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、医家。他出生于书香家庭,从小就特别爱钻研经典古书、医药典籍,所以不到十岁,就已经博览群书啦!在他心目中,对圣人的言行已经非常熟悉,并且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。   他在当地非常出名,对经典有任何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,大家都会跑来问他。有时候,别人问的事情他不清楚,没读过,或者不记得,他就赶紧去查经典、找资料,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家人说:“你何必这么辛苦呢?任何人都不是完人,哪里有知道世上所有事情的人呢?跟人家说你不知道不就行了嘛!” 陶弘景说:“确实,人不可能知道世上所有的事情。但是,当别人提出问题,自己不清楚的时候,还不去学习,就是孔夫子说的下下等人啦,那怎么能不感到羞耻呢?”家人问,“孔夫子怎么说?“陶弘景说:“孔子说: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(意思是说,天生就知道很多的人是上等人,通过学习而知的人,稍次一等。有困难和疑问才去学习的人,是又其次的。如果遇到困难和自己不懂,也不去学习的,那就是下下等人啦!)。我已经是困而学之啦,不能再做困而不学的人!”家人听他这样一说,深觉有理,便支持他找到学问的答案。   
“礼”的故事——韩皋敬笏

“礼”的故事——韩皋敬笏

  【原文】   韩皋敬慎,三世大臣。祖父遗笏,不授仆人。   韩皋,字仲闻。休之孙,滉之子也。貌类父,既孤。不复视鉴,资质厚重,有大臣器,官至户部尚书。其家三世为大臣,传执一笏,皋以笏经祖父所执,未尝轻授仆人之手。归则躬置于卧内榻上。明日出,复自取之。   韩休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。韩滉仕至将相,皆事君尽礼。一门三代为大臣,皆止于敬。而皋且敬及其笏,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,轻授于仆人,其礼也。亦即其忠也,孝也。於戏,不愧为韩休之孙矣。   【白话故事】   唐朝韩皋的祖父是著名宰相韩休,父亲韩滉也是朝中的大臣。韩皋自小长得很像他的父亲,父亲平日里对待韩皋既严厉又慈爱,他期望韩皋日后也能像父辈一样入朝为官,为百姓奉献,因此处处都以君子的言行来教育韩皋。但不幸韩皋的父亲早早地过世了,自此以后,韩皋再也不敢照镜子,因为镜中的自己的模样和父亲实在是太相像。看到镜中的自己,他就会想起往日里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,以及父亲对他的循循善诱,让他思念和心痛。   祖父和父亲生前都是位居高位,韩皋天性淳厚,从小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,耳濡目染之下,韩皋从小都被旁人称赞有宰相的气度。   韩皋勤勉自省,踏实为官,一路做到了户部尚书的高位。他家里有一块祖父传下来的朝见皇帝时拿过的笏(手板,官员上朝时,常常会在手板上写下自己要向皇帝汇报的事项)。因为这块笏是祖父传给他的父亲,再从父亲手中传给他的,所以韩皋对待这块笏非常敬重。因为在他看来,这块手板不仅仅是一个工具,更是承载祖父、父亲遗愿的信物。这块手板见证了祖父和父亲刚直不阿的为人,陪伴他们经历了人生中兢兢业业、勤勉为官的日子。韩皋认为这块笏就是韩家的传家宝,时时刻刻提醒着他牢记父辈们对他的教导。   每当韩皋拿起手板,就能记起祖父和父亲的叮咛,在面对朝堂上不合理的事情时,他都会想起祖父和父亲刚直不阿的身影,因此他面对困难与挑战从不退缩。自韩皋从父亲手中